卻說三月底劉備帶著二位夫人,在管亥率領數十名近衛以化裝的方式貼身護衛下,開始轄地的微服出巡。在解決廣漢之事後,劉備一行抵達成都,與張鬆等人會麵,安撫張鬆外也嘉勉眾官在大戰時的應變。隨即聽取益州地方的政情民瘼,曉諭處置方式後,再勸勵眾人當齊心一治,共創盛世,便啟程到南安,沿長江向東而行,或行船或車駕的往永安去。
一路上劉備倍感獲益良多,結識許多草莽村鄙,卻相當曆經世故,和他們結為至交--當然起先是隱瞞身份。等知道就是劉使君時,都對他的下交感到慌張無措;但最後有些賢耆感於劉備論交的誠意,答應作他的民間摯友,為他的一般施政和地方民情作諫言和陳議。這為日後帝國初創的治理和清明,起了穩定而有效的作用。
當然劉備微服出巡的消息也逐漸傳開,不過由於經濟複蘇,行旅往來頻繁,劉備一行由於化裝得宜,也就沒有引起特別注意。因此劉備也更能傾聽到民間的真實聲音。來到巴郡時,劉備已對飽經苦難的人民有深刻的同情,所以對陸羽的改革大表支持,相對也讓他民望越為隆高。
這一日來到巴郡東郊,日正當中,劉備等正打算尋村找店暫歇時,有近衛來報,發現附近村落有異常,雖有大片田地,卻是小孩多大人少,而且小孩部分有殘疾。
好奇之下,劉備差人去請求能落腳暫避日頭。村長慨然允諾,熱心迎接。劉備進村,隻見一大片竹籬圍起的村落,雖有大小之分,卻屋屋相連共通。與村長前來迎接的,十中七八為小孩,間或有殘疾者,皆為人摻扶。劉備一見,頗為不忍,立即上前慰問。村長一旁陪著笑道:『客倌甭客氣,這是我們這村一向的禮俗,表示我們是一家親,患難相問,疾病相扶持。能夠全體出來,豈不是大家都快活的最好證明?』
劉備點頭稱是,隨即進村長屋中隨興而談,得知此村是兩年前劉備定蜀後才有的,大都為避難而來。幸好劉備為政有德,派人來協助成立此村,除了提供遭難之人蔭庇之所,主要是收容孤兒,特別是殘疾者。為此劉備還劃定村落周圍十餘裏的田產為其所用,不足則由州郡補助……
聽著村長和幾名老者細數劉備德政,看著坐在下首好些童稚的天真雙眼無邪的注視,劉備卻別有一番滋味,不時用探詢的目光看向二位夫人和管亥,不過他們也和自己對望,表示一無所知。
終於村長沒有說下去,劉備飲了口茶,看了看一旁失去雙手的可憐孩子問道:『孩子,你叫什名字?』
那殘童道:『我叫楊溢恩,是劉使君替我起的。他說我雖然沒有了雙手,但是還有雙腳,可見上蒼沒有放棄我。所以替我起這個名字,要我好好的努力。客倌你看,我現在會用腳寫字了。』說者右腳靈巧的抬起,從桌上一下把筆夾起,便寫了個『劉』字。
村長帶著笑容的道:『溢兒,別胡鬧了。』說著把筆收好,卻愛憐的拍拍他的頭。
劉備眼眶微紅道:『敝人不才,行旅往來蜀中,竟不知劉大人有此德政……是否有人不求聞達之故,冒名而作?』
村長聽了一愣,笑道:『怎可能?每隔一陣子,劉大人都會派軍師尚書大人送來一筆資助費用,又仔細考核每位孩子的品行。溢恩的名字,也是尚書大人以劉大人的名義起的。如果是無名善心人士,絕不可能這張揚。』
『對呀!』楊溢恩道:『客倌有所不知,每次陸大人來,一定會帶他的夫人來。聽說秀兒夫人是什「七仙」之一,難怪會那漂亮。後來陸大人沒空來,就由他的夫人來看我們……』
劉備忙問長相,終於確定是陸羽和秀兒,心中頓時明白,是陸羽用自己的名義作此善舉,為自己累積聲望。和夫人等對望,感動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