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賞賜臣子的爆款禮物除了大家熟悉的黃馬褂,還有三眼花翎和四團龍補服等,紫禁城騎馬屬於賞賜特權,這些東西整體來說都屬於政治禮物賞賜,以小的代價來達到拉攏人心的效果。
黃馬褂中也有分類,像清官劇中經常出現的禦前侍衛還有內大臣這些保護皇帝的人享有穿黃馬褂的特權,不過如果他們到職退休了後是不允許再穿黃馬褂了,這種黃馬褂稱之為“職任馬褂”。
清朝入關以後,逐漸形成定例就是每年秋天皇帝要前往木蘭打獵,以示不忘騎射根本,一直延續到清文宗鹹豐帝時期,在這段時間中,陪皇帝打獵時表現出色的會被賞賜黃馬褂,不過這種黃馬褂隻有同皇帝打獵時才可以穿,平時不可以穿的,稱之為“行圍褂子”
鹹豐帝起清帝國對外西方列強咄咄逼人,對內太平天國的起義聲勢浩大,陷入內外交困的環境,亂世功臣多,低成本的賞賜黃馬褂也泛濫了,立有大功的文臣武將基本上都有黃馬褂,這種賞賜的黃馬褂基本上一般場合都可以穿,不像前麵兩種那樣諸多限製,雖然鹹豐帝之前也有,但是鹹豐帝起才開始泛濫,尤以慈禧太後掌權後更是泛濫無比,這種黃馬褂才是真正的賞穿黃馬褂。
還有一種情況比較少見,身為朝廷特使的官員可以被特賜黃馬褂,賞賜時還要騎馬繞紫禁城一圈,是一種莫大的榮耀,這種黃馬褂賞賜方式在鹹豐年間尤為盛行。
賞賜四團龍補服也是一種莫大的政治榮耀,比如雍正年間的年羹堯,鹹豐年間的僧格林沁,四團龍補服如同黃馬褂一般,很多情況下隻是賞賜並非準穿,像年羹堯因為功高震主飛揚跋扈被朝臣彈劾罪狀中就有“伊子穿四團補服,為僭越之罪,也就是說雍正皇帝隻是賞賜他,並非準許他經常穿。
黃馬褂與四團龍補服屬於莫大的政治禮物,但是賞賜不等於準穿,清前期賞賜的少準穿的更少,到了晚期國家內憂外患之下,這種低成本的賞賜就開始泛濫起來,準穿黃馬褂的人也多了起來。
三眼花翎可以說是比之黃馬褂更高的政治榮耀,按清朝初期規定,隻有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才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皇族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還有和碩額附才有資格佩戴二眼花翎,光是這些條件就已經去除了一大部分人,而且這些皇親國戚隻是有資格佩戴不等於可以佩戴。
乾隆朝起這種政治榮耀多用於賞賜有功大臣,至清朝晚期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隻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其中乾隆帝的頭號寵臣和珅都沒有這種待遇,也就是和珅弟弟何琳鎮壓白蓮教起義時功勞甚大,才被賞賜三眼花翎,但是不久後就倒黴的戰死了。被賜雙眼花翎的才大概二十餘人。
紫禁城騎馬更是一種沒有成本的政治榮耀,紫禁城身為天子居住辦公之地,能被準許在皇帝老子的家裏騎馬,是皇帝對親近大臣的恩典,乾隆帝時期更是人性化的完善為準許紫禁城騎馬的年老大臣可以坐轎入宮,拉攏了太多人心。
還有一些禮物就特殊了,如雍正皇帝喜歡送大臣眼鏡,並且特別說明不合適還可以再換,如高產詩人乾隆皇帝逢年過節喜歡送大臣字畫,這種禮物代表著皇帝對於臣下的巨大恩寵。
清朝身為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不愧是集大成者也,想出了一係列拉攏人心的低成本政治禮物,成效甚好,取得了巨大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