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烈認為哲學與認知科學共同攻關的一個最好例子就是道德研究。

道德為拉丁文中的道德性與希臘語中的倫理性的統稱,通常指一個社會群體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和風俗習慣。

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哲學理論采用了演繹式的邏輯語言分析方法,確認了一些道德中能夠指導人類行為的普遍原則

所以林烈認為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範疇。

首先,倫理或者道德都是通過自然習俗而獲得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社會活動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品質或品性,這種穩定性就是規範的有效性根源。

實踐

其次,倫理或道德源於風俗習慣並不意味著可以自發產生(或發生),而是要經過學習與實踐,即每個人或共同體麵對的既定倫理或道德都是“先在”的,隻有通過後天努力才能獲得,以至於後來的道德先驗論都背離了倫理或道德的本義。

習慣

最後,雖然任何生於習慣的品質都不反乎自然,但並不是所有出於習慣的品質都是合乎倫理或道德,因為品質有好有壞,壞的習慣叫“惡習”或“惡性”,這是反倫理、反道德的。

所以林烈認為正因為道德的自我性、主體性特點,也使道德帶有明顯的主觀性和不可共享性特點。道德隻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特別是當自己受到良心譴責或心靈安慰時,往往是閉門思過或“獨樂樂”。

道德作為一種人生態度,總是以善惡觀念去評價自我與他人,是一種自我完善的價值指向,也表現為目的性價值和實踐性目的。

道德往往是絕對原則性的,而倫理是相對情境性的。道德是個體性承載,道德律令具有“元價值”的屬性,同時具有普遍性的約束力,不會因個體、個別、個性而改變其要求。

最後,另一個需要哲學與認知科學共同攻克的關係到人類未來命運的難題就是人工智能與機器道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