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1949陽曆年末,我已經隨尚唐的部隊編入華北兵團70軍高炮團,進駐上海防空,負責保衛上海發電廠、附近港口。
春節前的一個夜晚,我和李嶽平、龍錫、張鐵柱、韓水秀等漫步吳淞口郵輪碼頭。冬天的上海並不寒冷,江海相連的遠方吹來令人心旌飛揚的風。
嶽平說,“當年,駱知秋就是在這離開的嗎?”
“是啊,兩年了,隻一紙電報,杳無訊息。”龍錫說。
鐵柱說,“知秋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來。”
韓水秀說,“她夢想中的新中國已經誕生。她擔心的血雨腥風就要過去。她回來該有多好啊!”
我想到杜甫的那句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嗚——”一聲汽笛,是夜航的郵輪就要出海。夜色裏這龐然大物,載著世界上最重的離愁,飄然遠去。
抬頭遙望,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
我望見的那是否是故鄉明月?
故鄉的月亮,她是否還依然記起?
大洋彼岸,回首依然可見月之故鄉。
全文完
作者後記
這三部作品,是在不同時期寫的。人物、事件、故事都是取自一個時代的英雄們的,還是那句話,三分史實七分虛構。
第一部 理想初衷
應該是1939年,日軍占領運東縣,期間發生的一件事。以第一人稱寫的,比較真實的。除了一些事件,人物和現實有些錯位,基本真實。
《村東,那片鬆柏森森的墳塋》(短篇小說),後來夏津作協的李學勇老師、宋洪範老師、李凡陽老師在編輯時,建議把題目改一下,太長了。就改成《村東那片墳塋》,感覺不錯。
第二部 抗戰榮耀
寫的是1942年恩縣抗戰的英雄事跡。用第三人稱寫的,雖然事件發生的時間在後麵一部的前麵,但是最後寫的,所以自我感覺良好,像個小說的樣子了。《 風雨如磐暗故園》(中篇小說)在發表時,有孫祥庚老師建議改為《風雨如磐》,後來發表時,題目是《你的眼神點燃心中的夢》。我先前的一個想法是《眼砂》,寫鴿子的眼睛的眼砂,用這個意象,表達一下書中人物的銳智和機警。可是後來,我看到真正的信鴿,也就是所謂的王者榮耀,不死必歸的那種精英信鴿。他們並不怕人,在人前步履穩健,幾乎是雍容大度的神態,可是你一旦動手抓它。它又反應神速,振羽高飛。才覺得當時的人物不是這樣,他們不會這樣表現出來的大度,就算了,不再寫太多的鴿子形象了,隻把這當做一個線索。
在這次還是《風雨如磐暗故園》。
第三部 風雷激蕩
主要是寫1945—1946年抗戰勝利後,尚唐縣的鬥爭故事。
還是沿用第一部的第一人稱,主要事實虛構的比較多,也就是到達三分史實。當時的親曆者說,寫的有點影些兒。當時叫《回首依然望見故鄉月亮》,後來還叫《風雷激蕩高唐州》。發表時,《水城文學》的周鬆編輯,建議改為《故鄉月亮》。
這次收錄,當時的宣傳部領導劉廣欣老師建議改為《月之故鄉》(中篇小說)。
在此向各位關注支持這部作品的領導、老師表示真誠的感謝。
是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