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紅色記憶(第一部)(1 / 3)

紅色記憶三部曲

小見 著

第一部 理想初衷

村東,那片鬆柏森森的墳塋(短篇小說)

第二部 抗戰榮耀

風雨如磐暗故園(中篇小說)

第三部 風雷激蕩

月之故鄉(中篇小說)

村東,

那片鬆柏森森的墳塋······

(短篇小說)作者:小見所念皆星河

我離休已經近二十年了,到北京總後的這個幹休所也住了近十五年。人已近耄耋之年,白發日漸稀疏,老人斑已爬上雙頰,但頭腦清晰。我們這些正軍職的老人每周到306醫院檢查一次身體,除了有糖尿病外,我的身體的各個零件還都能正常運轉,上網、看電視、看書,一樣都不耽誤。

北京的奧運村、鳥巢、水立方以及國家大劇院,我們還是坐車能去的。十年來的北京變化真大,我對此很欣慰。抗戰時期、解放時期、抗美援朝時期在我們身邊倒下的戰友,時時被談起,現在中國的發展一日千裏,總算對得起他們的犧牲,可以告慰他們的在天英靈啦!

盧溝橋事變以後,37年的冬天,我在臨清師範讀書,那一年才18歲。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我第一次閱讀了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陳獨秀的介紹蘇俄革命的進步書籍,還有《新青年》雜誌,民主革命的思想在心頭生根發芽,我們幾個思想進步的同學組織了一個“共產主義小組”,並準備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後來在學校的秘密黨員任華老師的介紹下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從此篤信了馬克思主義信仰,風風雨雨,即使在艱苦卓絕的環境裏也從未動搖過。

第二年的夏天,我們畢業。那是一天的下午,我告別恩師正當回家時,風雲突變。我們幾個並沒有停止回家的腳步,一路奔跑,直奔縣城。

上幾次從臨清到縣城坐車回家鄉走的新公路,大約有30公裏。那時並沒有直通的大路,隻是穿街過巷,好似上世紀的路近些,約摸有20公裏的樣子。當時頭上的雷聲滾滾,閃電一個接一個撕開陰雲密布的天空。我們顧不了許多,一直跑到西門裏、獅子口時,豆大的雨點子才落下來,打在頭上身上。這才感到渾身上下都被汗水浸透了。

多少年過去了,這件事一直清晰地印在腦海。因為那不是單純的一次學習上的畢業,而是我入黨以來真正為黨工作的開始。

我回到老家劉江村後,就找到組織。9月中共運東縣工作委員會成立。12月日軍的崗村部侵占縣城,家鄉淪陷成為敵占區。後來曾經曆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事變和鬥爭,但剛剛參加革命初期的那些故事最讓人難忘。七十年過去,記憶經久猶新,曆曆在目······

枝繁葉茂的革命之樹啊,波瀾壯闊的戰鬥江流啊,那是根,那是源。

日軍占領運東縣的第二年,中共縣工委也由縣城女子小學遷出,三、四、六、八區中共區委建立,20歲我和22歲的王旭分別任三、四區的區委書記。

記得那是剛進臘月門,好像是吃了臘八粥,天氣正冷,上級通知去馬家河東房莊開會,我縣的同誌先到四區所在地東靳莊集合。我和縣委的陳建書記早就認識,和其他相距較遠的幾個區委書記不認識,在陳建的介紹後,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目的,很快就使我們這幫熱血青年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等到天黑的時候,應該到的同誌都到了,共有13個人。在陳建的帶領下,我們徒步直奔目的地。

那時的馬家河河麵有十幾米寬,水勢很大。深冬時令,河麵結冰,薄薄的冰層下似有潛流奔騰湧動。本縣境內到河東有三條路,南邊是馬橋,北是董姑橋,都是大橋,有大路相通,車馬人稠。隻有中間的一座是小橋叫卞官橋,沒有大路,隻有小路,僻靜人稀。我們選擇了中間的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