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章 後記(1 / 3)

尊敬的,親愛的讀者朋友們,您好!萬分感謝您能完成《夙願傳承》的閱讀,我對此深感榮幸。

先講講我創作本書的起因吧,我姓李,我的家和小說中的家族有相似之處。從小在家中的所見所聞,令我耳濡目染,積累了創作的背景和素材。2022年,我覺得有必要寫一本書,記錄下在家族中的種種感受。於是2022年5月21日,我正式動筆,開始創作。

在現實中,我的老家裏,我爺爺那一輩共有九個兄弟姐妹,關係比小說中複雜得多,以至於我現在還未完全弄清。小說中主人公的曾祖父李衛光共有四個孩子,分別是李盛國、李盛德、李盛強、李妍娟。就這四家,放到小說裏綜合去寫,就足夠複雜,很容易混淆遺忘,何況九家?小說是我現實的投影,用書中的那些人物,就足以表達出主旨。

書中除主人公李鈺斌身邊發生的事,其餘的基本均為虛構。天才李夢尋,英年早逝的李鵬翔,考上大學的李妍娟,離過婚的馮雨欣,遇見李逸成的宋穎......他們都是為了呈現主題,豐富內容而虛構出來的形象,在我的現實生活中根本沒那麼多的原型,更不是我老家裏的人。並且,我如何可能了解我老家的那麼多親戚?不過在書中胡編亂造,怎麼合適怎麼寫罷了。

本書的主旨,在第一章中就體現得較為明顯,就是李家人們傳承家族的夙願。夙願的具體內容有兩條:一是興旺發達,二是四世同堂。如何實現夙願傳承?書中多次給出答案:以後代為重,孩子們有出息,家族便能輝煌。書中有關夙願的解釋,發生過幾次升華。第一次是書的第九章,李盛國看到父親的信後,放下了對過往的留戀。這是在說:先人們的去世固然值得紀念與惋惜,但時代在發展,過分留戀過去的話如何能走向未來?因此,後代與新生才是最該值得重視的,萬不可讓故人拖累新人。隻有這樣,家族的夙願才能傳承下去。第二次升華是在第十九章,第一章裏的李盛國對四世同堂向李鈺斌作出解釋,但李鈺斌和李逸潔在第十九章裏進行了提升。文中分別是是這樣說的:

“認為的就是四輩生下來,都姓李的,在一塊就叫四世同堂。”

“不管姓什麼,孩子都是我們的幸福,隻要是家族的骨肉,就是一家人。不論男女,不論姓啥,都是四世同堂。”

這樣寫,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完全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充滿著進步思想,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在對夙願的解釋,小說立意方麵實現了質的飛躍。第三次升華是第二十章,由李妍娟對夙願的性質作出了闡述:夙願不是某一個人的想法,而是整個家族的目標。這點其實在第九章裏有不明顯的暗示:很多讀者看完第一章後,應該認為夙願是李衛光、李盛國提出的。但到第九章才發現: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李衛光的父親也提到夙願傳承。那麼,再追溯上去,李衛光父親的父親是否也提出夙願呢?由此看來,我們不能說提出夙願的人到底是誰,隻能說它是家族共同追求,共同傳承的。這條信息隱藏較深,還需要推理才能得知,故我為了方便讀者理解,在第二十章中由李妍娟道出。並且李妍娟也是最適合承擔這一任務的角色,她頗有才能,健康長壽,貫穿小說始終。隻有李妍娟能夠縱觀家族發展的過程,並在最後總結出夙願的深層含義。

接下來,就再說我的創作曆程吧。

先是小說的名字,我最的想法是取名為“四世同堂”,但老舍的《四世同堂》影響力太大,故得避免混淆。於是我就想,主題除了四世同堂,完全可以更廣,延伸至家族興旺。四世同堂與興旺發達,都要靠世代“傳承”來實現,而這麼多的目標,可以歸結為“願望”,用高級詞來替換,那就是“夙願”,故“夙願傳承”的名字決定了。

小說的前三章,可以說是全書的結構框架,將故事帶入一個係統完整的背景世界。讀的時候會發現,第一章故事發生時間是在第二、三章後,第四章前。這其實是參考借鑒了《百年孤獨》的敘述結構:先寫奧雷裏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在馬孔多認識冰塊的那個下午,以及霍塞·阿爾卡迪奧·布思迪亞他們在馬孔多做的諸事,再在後文寫故事最開始發生的時候,即他們搬家去馬孔多的前因後果,接下來才按時間順序繼續進行。而我在《夙願傳承》的前三章中:先寫李鈺斌第一次拜年,再寫從李衛光和餘美慶組建大家庭,到李鈺斌出生的這段時間。這樣安排,是出於兩個目的:主角意識和盡早入題。若完全按時間順序書寫,李鈺斌的出場會比較晚,不利於主角形象的建構,同時在第一章拜年的團圓飯上提出夙願,能使小說盡早接近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