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天兵(1 / 2)

日軍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幾乎攻克了朝鮮全境,不得不說朝鮮的軍隊是真的拉胯,一碰就碎。

能拿得出手的也就隻有後世棒子吹成神的全羅道水師節度使李舜臣了。

大明接到朝鮮國王的求救信,隻是象征性地回複了一下,表示大明會出兵。

大明朝堂上已經決定出兵朝鮮,隻是還需要時間集結兵力,即使朝鮮國王來信催促大明出兵也沒用。

這時大明軍隊的主力正在西北平叛,領兵平叛的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長子李如鬆。李如鬆深得萬曆皇帝的喜愛,可謂萬曆的心腹愛將。

這人是將門之後,俗話說虎父無犬子,李如鬆能文能武,既懂詩詞歌賦,又懂帶兵打仗,還有點藝術細菌。打起仗來特別猛,每次都是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麵,總之是個文武全才。隻是脾氣特別大,不好說話,不好相處,一言不合就要拔刀砍人。

李如鬆帶領的遼東鐵騎可以說是明軍中精銳中的精銳,這些人裝備好,大規模裝備火器;待遇高,個個都是小地主,打起仗來非常勇猛,不把敵人砍翻不會收手。

遼東鐵騎由李如鬆的父親李成梁創建,戰鬥力強悍,特別擅長突襲,經常打得敵人措手不及。

由於遼東鐵騎強大的戰鬥力,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遼東離朝鮮就很近。明庭決定李如鬆掛帥,遼東鐵騎作為其中一支主力出兵入朝作戰。

遼東鐵騎是明廷決定入朝作戰的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其他兩大主力分別是九邊將士和南兵。

九邊將士就是明朝北方邊境上防禦蒙古人的九個軍事重鎮,這些人經常和蒙古人作戰,實戰經驗豐富,戰鬥力也是杠杠的。

最後一支主力就是南兵,顧名思義,就是南方人組成的軍隊,這些人主要是戚繼光抗倭時招入伍的浙江義烏人。這支部隊的創始人是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戚繼光去世後,這支部隊由從士兵一步步做到總兵的吳惟忠接手指揮。

吳惟忠是戚繼光招兵訓練抗倭時入的伍,一路從基層士兵做到總兵的位置,跟著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倭多年,人生多數時候都在打日本人,對於打倭寇經驗非常豐富。

這就是明軍入朝作戰的三大主力的基本情況,但是明庭決定入朝作戰,這三大主力分別在大明帝國的各個邊境上。

入朝作戰要從大明邊疆的各個地方調集部隊,集結在一起,準備裝備後勤等等諸多重要的事項。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個過程涉及許多重要的細節,不能有差錯。

首先是部隊軍費的問題,由朝堂上談論決定之後,然後由戶部撥款發給兵部。兵部再拿著朝廷撥款的軍費去籌措糧餉、購買武器裝備等等一係列複雜的事情。

哪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差錯,出了差錯,影響到軍隊的作戰,都是要殺頭的。

中國古代的兵聖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開篇就說:“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