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一些發型、服裝、飾品,不分朝代與男女
溫馨提示:
也算是我的疑問吧,我蠻好奇隻有正室才能用紅色的說法是哪裏來的...我看某些小說裏,甚至是貴妃也不能戴紅花穿紅衣,而一寫皇後就是大紅鳳袍。
但其實古代象征皇後等內外命婦品級的衣服是青色的(翟衣),或者像明朝是黃色的(皇後穿黃大衫)。我隻知道《更衣記》裏有寫過這種片段,但那都是民國了。
可能有些作者隻是想要個設置衝突的跳板吧,但有時候寫得太過會給我種嫡庶神教的感覺。(我真算是怕了嫡庶神教了,到底是怎麼想出來庶出皇帝這種概念的,昏厥了簡直)
部分和發型服飾有關的字詞:
布料相關字詞:絲、絹、紗、縠(音同“湖”,縐紗)、縐、羅(輕薄織物,但比紗厚重)、綾、綺、錦、綢、緞、麻、棉、呢子、絞纈、夾纈、印花、印金、金泥繪、壓金繡、平針繡、緙絲、雙人對舞鳥獸紋、寶相花紋
葡萄石榴紋、花鳥紋、花樹對鹿紋、聯珠鹿紋、狩獵紋、方勝格子紋、雲紋、團花紋、折枝花紋、各種鳥獸紋(虎、戴勝、青鸞等)、纈紋(彩色花紋的意思)、花葉紋、忍冬紋、瑞錦紋、鳥銜花草紋、聯珠團窠紋、龍鳳紋、水紋、海波紋、十二章紋(帝王袞服上的圖案,具體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種圖案,各有不同的寓意)
頭部相關字詞:鬢、髻、鬟、冠、冕、弁、襆頭、風帽、幅巾、幘巾、綸巾、混脫帽、冪籬、帷帽、透額羅、抹額
衣服相關字詞:曲裾、裙、襦、衫、半臂、褙子、領抹、比甲、披帛、帔子、褲、絝、襖、袍、絛、氅、裘、鬥篷、披風、旗裝、宮裝、履、袞服、翟衣、褘衣、朝服、吉服
飾品相關字詞:簪、釵、華勝、釧、項圈、瓔珞、梳篦、步搖、頭麵、鐲、環、璫、博鬢、寶鈿、扁方、寶髻、翡翠、羊脂白玉、絨花、金、銀、犀角、象牙、琉璃、瑪瑙、碧璽、玳瑁、硨磲、珍珠、寶石、珊瑚、水晶
具體名稱:
注:部分來源於史書文物,部分來源於網絡百科,部分是我瞎編的,寫作要求不高的直接用。實在不行也瞎編吧,按照顏色\/材質+紋樣+形製編一個差不多的,還是很難被看出來的
(關於網絡素材我做了億些修改,把部分瞎起名字很不合理的給改了,要不然都是什麼“煙雲蝴蝶魚尾長裙”“十二破鏤空留仙裙”“挑絲雙窠雲雁裝”這種好奇怪的名字,最好玩的是我看到兩個叫“瓔珞比甲”“寶藍色石榴裙”,簡直給我笑擁了)
參考書籍:《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國裝束—大唐女兒行》《圖解中國傳統服飾》《東京夢華錄》《紅樓夢》《太平禦覽》《中華古今注》《東宮舊事》《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妝台記》
發型名稱:
垂鬟分髾髻、垂髻、高髻、側髻、百合髻、靈蛇髻、擷子髻
坐愁髻、朝雲近香髻、半翻髻、翻荷髻、樂遊反綰髻、單髻
雙鬟望仙髻、同心髻、驚鴻髻、倭墮髻、愁來髻、墮馬髻、盤鴉髻
高鬟危髻、雲髻、拋家髻、朝天髻、雙鬟髻、元寶髻
雙刀髻、反綰髻、十字髻、牡丹頭、雙螺髻、傾髻
雙丫髻、垂雲髻、縷鹿髻、淩雲髻、望仙九鬟髻、參鸞髻
驚鶴髻、小須變裙髻、瑤台髻、奉聖髻、百花髻、芙蓉歸雲髻
歸真髻、淩虛髻、祥雲髻、奉仙髻
芭蕉髻、拋髻、三鬟髻、兩把頭、架子頭、大拉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