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位皇帝嬴政(1 / 2)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稱趙政、祖龍,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製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秦統一六國之後,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焚書坑儒”,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

秦始皇之前的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並不通行。他隻采用一個“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造出“皇帝”稱號。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秦始皇做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又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係列“尊君”的措施。

首先取消諡法。諡法起於周初,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跡,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為,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像話,更沒意義。他宣布廢除諡法,不準後代臣子評價自己。其次天子自稱曰“朕”。“朕”字的意義與“我”相同,以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但秦始皇限定隻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

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最後,隻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璽”。

中央設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是百官之首,掌政事。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穀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仆等。

在此之外,秦代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官職,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曉古今史以備皇帝谘詢,同時負責圖書收藏;典屬國——與典客一樣主管少數民族事務,不同的是典客掌管與秦友好的少數民族的交往,而典屬國則負責已投降秦朝的少數民族;詹事——管理皇後和太子的事務。

秦始皇滅六國後,采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製,改行郡縣製。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設守、尉、監(監禦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掌監察事宜。秦始皇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

傳國玉璽”,就材於“和氏璧”。為秦以後曆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此後,曆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征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示“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終於銷聲匿跡。

秦始皇采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韓國的實力在六國中最弱,但地理位置卻是秦國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秦始皇首選的攻擊目標為韓國。但是,秦軍屢次進攻韓國,均被韓國擊退。後來騰被秦王政任命為內史,後又派他率軍進攻韓國。騰對韓國了如指掌,所以進展順利,於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俘獲韓王安,韓國滅亡。

秦利用趙國發生大地震和大災荒的機會,又派王翦領兵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禦,雙方相持了一年,秦國使出離間計。王翦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要他散布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的流言。趙王輕信謠言,派趙蔥和顏聚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拒不讓出兵權,趙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並處死了他,同時還殺掉了司馬尚。殺死李牧,無疑為秦軍亡趙掃清了道路。秦軍攻破邯鄲。不久,出逃的趙王遷被迫降秦,趙國實際上滅亡了。但是公子嘉卻帶著一夥人逃到代郡(河北蔚縣),自立為王。後秦軍在公元前222年滅燕國之後將其俘虜。至此,秦統一了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