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與昆侖
黃帝是稍晚於炎帝出現的古帝,為中央之帝,掌管中國的廣大地區。據史記黃帝本紀的記載:黃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少典為炎帝、黃帝的共祖,黃帝為姬姓部族的生祖,軒轅為圖騰的名稱,黃帝名為軒轅,所居之丘為軒轅之丘,也就是昆侖之丘。昆侖,就是圓,它的化身為雲,所以郯子說:“軒轅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圓圖騰團祭祀的樂舞,叫做雲門大卷。雲是圓圖騰所發的元氣,居於昆侖的黃帝,就是這種以雲以紀,以昆侖為聖山,居於大地的中央,同時也稱為軒轅氏的偉大帝王。
十四人
黃帝的後裔,根據大戴禮帝王係姓、世本帝係,以及國語晉語中司空季子所說的世係,都不完全相同。國語晉語說黃帝的妃子共有四位,共生二十五個兒子:其中隻有方雷氏的兒子青陽、彤魚氏的兒子夷鼓(即蒼林)與黃帝同姓,而為姬姓族屬;其他同父異母的各兄弟都屬於異姓,這是原始時代一夫數妻家族,混合父係製、母係製的社會,才有父子、兄弟異姓的現象全文閱讀僵屍物語。這二十五子中隻有十四人有後嗣傳宗,分衍為十二姓。而大戴禮和世本所記載的,都是元配嫘祖所生的一係:凡有玄囂(青陽)、昌意二支,木支百世,蔚為大宗。山海經中載明黃帝的六妃為雷祖,繁衍了昌意一支,而有顓頊繼立為帝,這是一條珍貴資料。另外中國邊疆四裔,也多為黃帝之裔。
《國語晉語四》:“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xuān,宣)、依是也。”韋昭注:“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賜之姓謂十四人,而內二人為姬,二人為己,故十二姓。”
蠶絲與西陵女
《史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
嫘祖的曆史功績,第一,首先是青少年時代名叫“王鳳”的嫘祖,從小就聰明伶俐,16歲後便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織絹之術;第二,在野蠶家養的巨大變化中,嫘祖抽絲織綢製衣裳的重大發明,對人類從愚昧走向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第三,嫘祖從為人類抽絲製衣裳開端,又首倡嫁娶相媒,在部落戰爭中與軒轅黃帝結為百年之好,開族外通婚之先河。嫘祖作為人文母祖,開創人類文明的第一位女性,也毫無疑問的是世世代代婦女們的首應學習的最光輝的模範。
桃都與建木
桃都——《述異記》載:“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裏,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之雞皆隨之鳴。”
緯書《河圖括地象》雲:‘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裏,上有金雞,日照此則鳴。下有二神,一名鬱,一名壘。並執葦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則殺之。”
《山海經》裏有這麼一則故事。傳說東海裏有座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裏的大桃樹,樹頂有一隻金雞,日出報曉。這棵桃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幹,樹梢一直彎下來,挨到地麵,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朔山住著各種妖魔鬼怪,要出門就得經過這扇鬼門。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這兩個神的名字有特別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鬱壘要念“鬱律”。兩員神將專門監察鬼怪的行為。發現哪個鬼怪為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送去喂老虎。此後,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說。
建木——《山海經‘海內經》載:“西南海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後稷葬焉。有膏菽、膏稻、膏稷,百穀自生,冬夏播琴,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靈壽實華,草木所聚,爰處有百獸相群爰。此草也,冬夏不死。南海之內,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焉。……有九丘,以水繞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
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即之丘。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嗥爰過,黃帝所為”
建木神話——建木為升天神話中的[世界大樹],與[世界大山]型的昆侖山一樣,同樣具有天梯的性質,在北極、北美等薩滿教區(shAmAnAreA)中為普遍流傳的神聖大樹,生長於世界的中央,是溝通天地之間的一座橋梁,人神經過它往來天地。這種原始宗教信仰中的聖木,常在儀式中出現,也表現在神話敘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