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事要有大器量
俗話說:人至察則無徒。做人還是應心胸豁達,不可過於較真。哪怕是眾人眼裏的惡人、小人、屈節之人,也要敢於拿來為我所用。這些人用之得法,都會發揮出巨大的力量。那麼對一些小瑕疵,何不睜隻眼閉隻眼呢?
春秋名將吳起,雖具才華,卻趨名好利,是個十足的名利狂,為得仕途,不惜使用卑劣手段。吳起到魯國請率大軍攻齊,卻因妻子為齊國人而受到懷疑,於是吳起憤然殺妻,後遭魯臣嫉妒,被削掉了兵權。
吳起本想用妻子的性命來換取自己的輝煌前程,不想在號稱“禮儀之邦”的魯國栽了跟頭。不僅白白搭上了妻子的性命,而且弄得名聲狼藉,徹底堵死了自己仕進的道路。他聽說三晉之中,魏文侯最賢明,便跑到魏國,結識了魏國大臣翟璜,便求翟璜將他引薦給魏文候。是時,魏國的西部邊境西河一帶與秦國接壤,連年受到秦軍的侵擾,魏文侯正在物色能守衛西河之人。翟璜便向魏文侯推薦吳起。
魏文侯不放心,又征求相國李悝的意見。他問李悝:“吳起是個什麼樣的人
李悝說:“吳起貪婪而且好色,但在用兵打仗方麵,是一個傑出的人才。”
魏文侯立即召見吳起,聽吳起暢談其治軍用兵之策,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於是毅然拜吳起為將,令他率軍去抵禦秦軍的進犯。吳起再顯身手,不僅擊退了秦軍的進犯,還大舉反攻,一氣攻占了秦國五座城邑。之後,吳起又與魏國名將樂羊一道遠征中山國,曆時三年,終於滅掉中山,使魏國威名大震。鑒於吳起的軍事才能與赫赫戰功,魏文侯任命吳起為西河守,讓他肩負起了防禦魏國西部邊境的重任。宋代的杜衍曾經說過:“如今當權在位的人,大多數喜歡指責別人小事的過這樣做實在是不寬恕的行為。”杜衍從做知州的長官到安撫官員,從來沒有斥一位官員。對那些不稱職的官員,就讓他們簽一些實際的事,不讓他們閑下來養成懶惰的習慣;對那些行為不謹慎的官員,用之不謹慎會導致禍患的道理教育他們,不一定要以法懲罰他們。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還應放開胸懷,接納他們。
康熙二十年,康熙以“海氛一日不清,民生一日不寧”,“台灣不平,則沿海
兵民弗獲休息”為由,又一次力排眾議,決定進軍台灣。
七月,康熙起用原屬台灣鄭芝龍降將、留於身旁13年的漢人大臣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用台灣降將收複台灣,康熙就不怕施琅三心二意嗎?康熙可不糊塗。施琅赴任前,康熙特在內廷召見,又於瀛台賜宴,殷切囑咐了一番,希望他不要辜負自己的希望,一定要把台灣收複。
第二年,因指揮意見分歧,施琅首次進軍受挫。康熙毫不猶豫,當機立斷,特別恩準施琅“獨立肩任,直入海島”的請求,將指揮權完全交給了他,顯示了寬廣的胸襟。
施琅不負康熙所望,經過一年的準備,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率戰艦300餘艘直駛澎湖。16日,兩軍交戰。施琅身先士卒,左目被火器所傷。17日,施琅回師休整5天,嚴申軍令,查定功罪,賞罰官兵,並重新進行了兵力部署。
22日,兩軍決戰。清軍水師焚毀擊沉敵艦200餘艘,擊斃將軍以下軍官300餘員,殲滅敵軍12000餘人,一舉攻占了澎湖列島。鄭軍主力盡失,無力再戰,被迫請降。施琅不負康熙所望,一舉攻下台灣。
施琅的啟用,體現了康熙寬廣的胸懷,更顯示出康熙在行事上的絕妙手段。他雖然采取武力手段進攻台灣,但是卻從正義的角度出發,將攻打台灣的戰爭定義為正義的收複失地之戰,而且還派了台灣降將施琅為主帥,增添了輿論的正麵導向。雖然打仗,眾人卻說不出什麼怨言。而最終,施琅也算勞苦功高,功成名就,不知要怎樣謝康熙信任之恩呢。所以說,做人要以寬容豁達為本,在充分了解他人的基礎上,不惜把重任交給眾人都不看好的人去做。這樣,既用人所長,又顯示了豁達胸襟,別人也必將謝恩報答。
古人說得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記住,好人也會做壞事,壞人不一定幹的都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