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轉言又道:“帶脈比較奇妙,那是不錯的,但怎麼可以說它沒有用處?世上庸醫不明其中精奧,針藥往往誤用。我房有一本《帶脈論》,你拿去好好看看,看完我可考你。”說著走入內室,取了一本薄薄的黃紙手抄本出來,交給了他。
寧采臣翻開第一頁來,隻見上麵寫著:“十二經和奇經八脈,皆上下周流。唯帶脈起小腹之間,季脅之下,環身一周,絡腰而過,如柬帶之狀。衝、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帶脈……”跟著評述古來醫書中的錯誤之處,《十四經發揮》一書中說帶脈隻四穴,《針灸大成》一書說帶脈凡六穴,其實共有十穴,其中兩穴忽隱忽現,若有苦無,最為難辨。寧采臣一路翻閱下去,雖然不明其中奧義,卻也知此書識見不凡,於是就他指摘前人錯誤之處,提出來請教。
劉基十分喜歡,寧采臣之前還對學醫稍有些抵觸,現在主動學習,一路用針,一路解釋,待得替他帶脈上的十個穴道部刺過了金針,讓他休息了片刻,說道:“我另寫了兩部書,分為《針灸玉龍經》和《靈樞九針》,你仔細看看,雖然沒有修真針法神奇,但也頗有獨到之處。”從室內取了兩部厚達十二卷多的手書醫經出來。
劉基明知這對六七歲黃口小孩不明醫理,但也忍不住好奇心。他年輕的時候一個人長年東奔西跑到處除魔衛道,終究寂寞。後來轉道學醫,前來求醫之人雖然絡繹不絕,但人人隻讚他醫術如神,這些奉承話他於十多年前便早已聽得厭了。
其實他畢生真正自負之事,還不在“醫術”之精,而是於“醫學”大有發明創見,道前賢者之所未道。他自知這些成就實是非同小可,卻隻能孤芳自賞,未免寂寞。此時見這少年樂於讀他著作,隱隱有知己之感,便將自己的得意之作取出以示。
寧采臣翻將開來,隻見每一頁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寫滿了蠅頭小諧,穴道部位,藥材分量,下針的時刻深淺,無不詳為注明。
須知中國醫道,變化多端,並無定規,同一病症,醫者常視寒暑、晝夜、剝複、盈虛、終始、動靜、男女、大小、內外、……緒般牽連而定醫療之法,變化往往存乎一心,少有定規,因之良醫與庸醫判若雲泥。這其間的奧妙,寧采臣自是全然不懂,當下將這本書花幾月時間看了幾遍,牢牢記住針法的奧妙。
幾個月後,寧采臣將醫經合上,恭恭敬敬放在桌上,說道:“劉爺爺,這部《針灸玉龍經》博大精深,使用道門心法與玄門劍指相結合,記述治療80餘種病證的取穴和針刺法,書中的‘標幽賦天星十一穴歌訣’、‘六十六穴治證’等簡明扼要,文字通俗,既可為“初學者之規矩”,又可為長期看病的老鍾醫參考,實可謂一部不可多得的針灸經典醫籍。《靈樞九針》結合《黃帝內經》獨辟蹊徑,居然想出使用磁性圓梅針、毫針、梅花針、三棱針、鈹針、鋒勾針、*針、*針、圓利針、火針九針形成獨特的針炙療法發揮不同針具及其針法的特異性與整體性治療作用對200餘種病症有顯著療效,尤對中風,截癱,實在是一部怪才巨作。“
寧采臣又自行看醫書日以繼夜,廢寢忘食的鑽研,不但將劉基的十餘種著作都翻閱一遍,其餘《華佗內昭圖》、《黃帝八十一難經》、《金匱要略》、《千金翼》、《溫病條辨》、《靈樞》等等醫學經典,都一頁頁的翻閱,隻要與身體調理溫養、修行有關的,便細讀沉思。每日辰申兩時。
劉基則給他用大補之藥固本培元,施針灸艾時,把自己的功力偷偷輸送給他,並幫他調理化為已用。
……
(筆者小貓:寧采臣吹牛,大家應該是第一次見吧,嗬嗬!想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