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1)

清朝俞萬春那廝,為朝廷中魚肉百姓貪官一名,為所謂功名,一味對腐敗清廷阿諛奉承,曾著有小說《蕩寇誌》,又名《結水滸傳》,乃按金聖歎篡改的七十回《水滸傳》寫的一部續書。本書講述陳希真、陳麗卿等及官兵蕩平梁山並將梁山泊好漢一一誅滅的故事。俞萬春這廝,將梁山好漢描寫為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的強人,以至全書結尾,寫宋江等三十六人被生擒,解送東京淩遲處死。書中所謂的雷部三十六將,一十八散仙,任這廝如何龍飛鳳舞地描寫,三十六雷將是那般天花亂墜,武藝高強,有萬夫不當之勇。在我看來,不過是一些充滿汙穢,卑鄙低劣的豬狗。再回頭看來,那無非是隻懂得以多勝少,如誅董平,戰呼延,殺武鬆,擒李逵;或用暗器傷人,如傅玉,高梁。

我且問你,既然汝所寫的三十六雷將如此驍勇善戰,忠義兩全,朝廷政治清明,那金兵又如何攻破京城,以致汴京失守,二帝蒙塵,落得了坐井觀天的下場?莫不是那夥狗男女叛國投敵去了?三十六雷將本事都在梁山好漢之上,百戰不敗,又是甚麼道理?

萬春常言道:既是忠義,如何做強盜。那麼在《蕩寇誌》中,陳希真,陳麗卿等人為何投猿臂寨落草,後又受招安,並且在猿臂寨落草期間還攻破高唐州,殺了那麼多官兵,這就是忠義?這不是全部仿原著而作?書中常言“太平世界”,那麼如何有嶽飛被莫須有罪名殺害,張叔夜絕食而亡,朝廷奸臣當道,百姓民不聊生,這也叫太平世界?笑死我也。

讀過《蕩寇誌》,我不覺怒從心起,惡從膽生。故作此書《反蕩誌》,鄙人不才,眾看官對此作可罵可批,吾作此書隻為泄心頭之恨。

詩曰:

忽來道人俞萬春,阿諛奉承媚清廷

忠義奸邪兩不分,上蒙下蔽禍平民

蕩寇一書提筆寫,一開筆墨定輸贏

若能尋得俞賊墓,一火燒了萬春墳

本書自《蕩寇誌》一百三十八回續作,所講韓毅、範天喜等人劫法場就出宋江等人,隨後聚義太行山,重豎義旗,替天行道,與趙官家作對頭,招納四方豪傑,排定了七十二天將座次。聲勢浩大,之後有百萬大軍,重新回到梁山泊,開山紮寨,抗拒官兵,殺盡三十六雷將,一十八散仙等官兵。梁山泊好漢也傷亡慘重,無奈宋江又要招安,九霄龍張興因此事自殺身亡,韓毅張興交好,一怒之下大鬧忠義堂,砍倒替天行道杏黃旗,與李淨海、邊士奇等人帶領舊日部下重新回到二龍山開山紮寨,與趙官家作死對頭,後來聚集起百萬大軍。之後金兵進犯中原,二龍山好漢奮力抗擊,保民不保朝廷,名垂青史。宋江受了招安後,南征北戰,抗擊金兵,大破金兀術,但梁山泊好漢死傷慘重,所剩無幾。幸存的梁山泊好漢也未能逃過朝廷的毒害,宋江被用藥酒毒死,柴進、戴宗也被奸臣誣陷,後被朝廷殺害。吳用後也在宋江墓前自縊而亡,重新豎起義旗的梁山泊,就這樣以失敗告終。本書雖以梁山水泊舊業蕩盡結尾,但書中也描繪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新的好漢,他們被官府所逼,不得已暫時嘯聚山林,卻都心懷忠義,正直剛強,他們對兄弟忠心不二,對國家無比熱愛,上陣衝鋒在前,宛如已故梁山好漢轉世。眾看官,這些好漢從何而來?皆為鄙人的好友,同窗,親戚等。

若論反蕩之書,此書不及《馬陵傳》《結蕩寇誌》,兩書皆乃神作也,絕非等閑,我等皆不可比臨。此書隻為泄心頭之恨,僅此而已。此書隻是等閑之輩所作,看官切忌將此書與臨風的《馬陵傳》,教頭林衝的《結蕩寇誌》比較。

眾看官請看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