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三路合圍(1 / 2)

大理天定二年12月初,大理相國高泰祥率領謀統之戰的殘兵敗將回到大理國都羊苴咩城。

一個月前,他統帥3萬兵馬胸有成竹出城迎敵,到今日折損大半,隻剩一萬回到國都。背後蒙古軍仍然步步緊逼,不久便會來到這繁華富庶之地,這個都城,整個大理國的命運都已風雨飄搖。他內心淒惶不已,讓兵馬回軍營休整、救治傷兵。之後回到相府,吩咐閉門謝客,誰也不見,他需要好好休息。期間朝中大臣,高氏宗族聽聞相國回來,過來探望,都被拒之門外。

到了傍晚,皇上的禦前總管曲恒奉旨過來探望,一番寒暄之後,曲恒說道皇上請相國到皇宮用膳,他知道皇帝的意思:一是問與蒙古作戰經過,二是商議下一步如何迎敵,當即便隨曲恒趕往皇宮。一路上見到不少人攜家帶口,車載馬馱往城外走,想必大理軍兵敗的消息已經傳開,很多富商大戶害怕被蒙古洗劫,正逃離都城。高相國看後頻頻搖頭,命下人通知都城守衛:加緊防備,出入城之人必須嚴查,謹防奸細。

到了皇宮之後,皇帝段興智正在大殿等候,隻見他一臉愁容。

先前幾日連續接到戰報:空和寨援軍統領古滄浪及時趕到,守住空和寨;天龍寺神僧趕到空和寨大顯神威,敵軍寸步未進;他仍然抱有希望擊退蒙古軍,隨後又接到戰報:

高相國與蒙古忽必烈大軍大戰,大敗而回。此時,希望已很渺茫。聽聞相國已回到都城,卻並未先過來見他,他心裏更加不安。大敵當前必須要商議個對策出來,便命人傳召相國覲見。

高相國見到皇帝後,叩頭請罪。

“陛下,老臣無能,料敵不明,禦敵無方,如今功敗垂成,實在無顏麵見陛下,請陛下治臣之罪”

段興智長歎一口氣,說道:“相國一路勞苦,雖然未能退敵,也是為國盡力了。相國請起,賜坐。”內官扶起高相國,賜坐於一旁。段興智接著問道:“不知之前戰況經過如何,蒙古軍如今攻到哪裏?”

高相國便把與蒙古軍作戰經過講述一遍,最後說道:“蒙古忽必烈軍已占據謀統全境,目前尚未向大理府進兵,東路抄合部先前被高通擋在會川城下,後繞道攻擊統矢,也受阻於城下未能進兵;西路兀良合台部被天龍寺神僧擋在和寨之下。 陛下,隻要此三路大軍不能合圍,我大理尚有一線生機”

段興智將信將疑,凝視著高相國良久,問道:“那……相國接下來準備如何應對?”

高泰祥斬釘截鐵說道:“憑都城固守!我大理羊苴咩城,東瀕洱水,西倚點蒼山,北、有龍首關、南有龍尾關為屏障,城高牆厚,固若金湯。即便是大唐盛世之時,唐軍征伐南詔,攻至城下,最後也隻落得全軍覆沒。何況今日之蒙古。老臣回到都城之後,已派人命威楚府演習高長壽、羅次演習高升,率軍前來勤王,蒙古抄合部兵馬難以攻破統矢,這兩處暫時不必屯兵。隻要以重兵據咽喉要地龍首關,蒙古大軍想一舉攻破我都城便是妄想”

段興智聽後,默然無語。兩人都未說話,空氣一時凝結。

過了片刻,段興智問道:“朕聽聞,善巨郡高俊、謀統府高長明都已歸降,忽必烈恩遇深厚,也並未屠城。相國當真不做考慮麼?”

高相國聽完此話豁然站起,高聲說道:這二人乃是高氏敗類,一旦擊退蒙古韃子,我絕不輕饒。陛下莫非又有歸降之意?臣父高福善、臣弟高禾、臣侄高明勝、高明祥、高政運、高政誌皆為國捐軀,才換來大理這九年安定,難道陛下已然忘卻了?臣願與蒙古軍決一死戰,絕不歸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