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郎君,該吃藥了(1 / 2)

“帥哥,到哪點?坐摩托車走不?”

長安鎮上,楊毅背著一個超大號的背包,一手拖著一大個行李箱,一手提著一大袋包裹,正準備打一輛摩托車。一個摩托車司機就主動問道,於是也開口道:“到安樂村多少錢?”

“安樂村啊!”司機有些遲疑,考慮了幾秒鍾,隨口說了一句,100塊。

“這兒到安樂村好像不遠嘛,咋個這個貴哦?”楊毅有點心虛的吐槽,其實他看過地圖,導航顯示差不多30公裏,但還是覺得有些貴了,想還個價,其實是想要有個討價還價的過程,不還個價總覺得還差點東西。

“還不遠,將近30公裏了,還全是山路,路也不太好走,要不是天快黑了,我想收工了,100塊我都不太想跑叻。”

“那也不用這麼貴吧,少一點,80塊走不走?”聽了司機的說法,楊毅越發心虛了,但還是想覺得有些貴了,聲音越來越小地繼續還價。

司機考慮了一下,便說道:“走嘛走嘛,反正也要收車了,就再跑一趟。”

說罷,便開始把楊毅的行李箱提了綁後座,“謔,還有點重!”一提行李箱,感覺到明顯的重量,驚訝的說道。

“嗯,是有點,主要是一些土特產。天黑前能到不?師傅。”隨意解釋了一下,楊毅就問了一句,他擔心天黑了要是還到不了的話,自己就不知道要住哪兒了。

“有點懸,差不多要黑了才能到哦,要個把小時,主要是路不好,速度跑不起來。”司機答複了一下,好像看出了這個小夥子不是本地人,就解釋了一下。

“嗯,能到就行,急不急,安全第一嘛。”得到司機的答複,楊毅也不是那麼著急了。

“小夥子,不是本地人?”雖然猜了個大概,司機還是問了一句,不過更像是為了找話聊一般。

“不是的。”楊毅並不太想聊,淡淡的說了一句,他本就是一個比較靦腆的人,跟陌生人還不至於有那麼多話聊。

大概是聽出了這個小夥子不是很願意跟他聊天,司機也不再講話,加快將行李箱綁好,大手一揮,對著 “書包就你自己背著哈,上車,走!”

“可以不戴頭盔嗎?”楊毅見車頭掛了兩個頭盔,卻不見司機有戴頭盔的意思,輕聲問道。

“不用,這哈交警都下班了,沒人來查。走,拉完這趟我要收車了。”司機無所謂的說道。

楊毅坐在後座上,雙手緊緊地抓住後麵的貨架。這是他坐摩托車的習慣,不喜歡扶著前麵人的肩膀或者腰,因為不熟,又覺得雙手不抓住點東西就不踏實,隻能雙手往後抓住貨架,久而久之成了一個習慣,不管前麵的人熟不熟。

今年剛大學畢業的楊毅沒有留在大城市,一是本身的專業的大城市就業有些困難,二是比起大城市的喧囂,楊毅更喜歡鄉下的寧靜。

楊毅很向往陶淵明那樣的生活,夢想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如他一般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有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的茅屋八九間,時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時而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時而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愜意生活,如他一般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灑脫。

至於為什麼不回老家過這般生活,是因為家裏人覺得自己讀了大學應該做個正經工作,而不是在家裏無所事事,暫時沒有更好的選擇,就選擇到山區支教,在他們看來做老師至少是個比較光輝和有榮譽感的正經工作,所以也沒太反對。

作為一個從大山裏走出來的孩子,楊毅很清楚山裏匱乏的教育對山區孩子的影響,他很多從小玩到大的朋友,很多都在初中,甚至小學還沒畢業就輟學外出打工。

雖然農村的孩子也有許多隨著父母打工就在外地上學了,但也有很多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還要幫著家裏做一些力所能及甚至繁重的家務,許多年輕的老師也不願意往貧困的山區,本就不被看好的農村教育,因為老師的缺乏而雪上加霜。

個人的能力始終是有限的,楊毅並不覺得自己有能力改變這個現狀,隻是想著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有那麼幾個孩子通過他的教導,可以走出大山,融入外麵的廣闊世界。

安樂村,雖然名字叫安樂村,聽起來像安居樂業的無憂鄉,但是卻是地地道道的貧困村,最近幾年才通電通路,才讓村裏的年輕人有機會外出打工,生活水平慢慢好起來,然而村裏的教育依然是匱乏的很,主要是缺少老師,沒有年輕人願意到這裏。

村裏有一所小學,隻有一個老師,老師通常是一起上課,有時候也會分開,教完一個年級接著教下一個年級,但是也隻能上到三年級,四五六年級的學生就要到鎮上的小學去上學了,好在那裏可以住校,省的學生們每天來回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