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有大王尊寵信任,然則周室宗親卻始終視丞相為二心之臣…若有一天大王對您的信任不再一如既往,到那時,丞相又該如何自處呢?”
胡昭想起與周王的相知相信,兩人既是君臣也是戰友,當下慨然道:“到那時,我自當讓賢。”
李糾拜服道:“丞相真國士也!”
說大人者,喻之。
“丞相君子,無奈宗室亦有小人。
丞相當政,任人唯賢,唯才是舉,而您賢德之名的代價,卻是得罪了宗室、外戚。
當然,您既受外臣的擁護,也有大王的信任,所以也不必在意這些小人。
但這群小人,卻是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扳倒您,特別是以百裏氏馬首是瞻的外戚們,更是恨不得將您除之而後快。
丞相千日防賊,難免疏忽一時……到時真能全身而退嗎?”
能爬到這個位置,胡昭自然是個頂配的人物,這種人物,是隨便來個人就說服得了的嗎?
答案是:不能。
君王從諫,能臣自用。
所謂能臣,多是主意大且正確的人,所以君王能從其諫而通其行……胡昭亦在此屬,他們這種人有著自以為是的通病,並不容易被他人說服。
李糾深知,高位者通常隻能被自己說服,所以他要做的隻是引導,讓胡昭去仔細思考自己在廟堂的矛盾,而之前的一次發怒,一個恍惚,意義皆在於此。
得到的多了就會變得猶豫,事情參照的多了答案也會變得不言而喻。
胡昭現下已經平靜,沉默良久,他想了很多,確實有些顧慮,自己和大王都老了,人一旦老了就會更多的為小輩、為家族考慮,在他而言隻是想要家族長盛不衰……可人才確是青黃不接,小一輩扛不起大旗,如之奈何?隻能退而求其次,為後人保全一些富貴。
那,大王呢?他又是怎樣的考量?
沉默讓李糾內心產生些焦急,但他清楚胡昭也在猶疑,這是個好現象,於是開口道:“丞相……何不早作打算,先……”
胡昭沒有讓他把話說完便道:“如今優勢在我,的確可以先手……李糾,你覺得本相該如何先手?”不待李糾回答又道:“大王與我情厚,本相是萬萬不能將周國陷入動蕩之地的。”
李糾拜道:“丞相忠義,小子拜服。
李糾此來非是為了挑起周國動蕩,而是來向丞相求個前程。”
胡昭道:“你且說說。”
李糾道:“常言道,攘外必先安內。與丞相言,這句卻是要反過來。周國內外安定,則丞相是眾矢之的,可如今陳國已亡,強鄭為鄰,卻是轉移矛盾的最好時機……”
……
李糾在夜裏住進了丞相府,相比起在周國得勢時的膨脹,現在的他內心無比謹慎,計劃還在進行中,得到胡昭的青睞隻是第一步,他除了有使命必達的信念,更多的是對未來的祈禱。
人生總是有起有落的,終究是一葉扁舟難抵風蕩,千帆過盡還有千重浪,你若不選擇看開些,就隻能一直保持奮鬥力。
冷月無聲高掛,遊子四海為家。
惆悵有幾處?不見鄉關樹。
回首來路,多坎坷無助,不達所期,卻青春已付,隻道是命乎?運乎?
自問一句:
不甘心疲死,何將去來日?
自答一句:
宜將澡雪精神,以此身心去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