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七:劉備軍臨方與城(1 / 3)

第三百九七:劉備軍臨方與城

“公孫瓚勢迫來求救於我,我等不可不救!”議事廳上,諸葛瑾拱手說道:“一來,我等既與公孫瓚結盟,就不可在危難時撇棄盟友於不顧,是失信於天下;二來,袁紹之所以不敢大舉南來,正是因為公孫瓚在他身後,這才有所顧忌。贏q幣,)若公孫瓚此時為袁紹打敗,等他統一了北方,則下一步就可騰出手來對付我等。若袁紹南來,則我北麵必將受其要挾,是對我等與曹操決戰就有深厚影響了,故明公不得不察!”

“嗯!諸葛先生說的有理。”劉備點了點頭,捋須道:“這公孫瓚,想來大家也應該聽說一點,他既是我的老鄉,又是我的從小玩伴,我曾經還在他的舉薦下擔任了平原令,直到做到了後來的平原相。他對我,可謂是有知遇之恩,要不是他,我何能一展胸中之抱負?

我劉備非是忘恩之人,就算沒有我與袁紹之間的恩怨,今日之事,就是站在兄弟的立場,於情於理,他的這次忙,我是一定要幫的!再說,我可聽說了一點小道消息,說是袁紹在將公孫瓚攆出易京之後,就將北方的兵往南調了。嘿嘿,我看他這是想著公孫瓚已經不成氣候了,他就想急著與我等一戰呢!所以,諸位在這件事上,我們還真沒得商量,必須幫我這位老兄不可了!一來,是為他,二來,也是為我們自己呀全文閱讀都市煉丹神醫!因而,我想聽聽諸位的意見,我們接下來該怎麼辦,從哪裏出兵,又如何出兵?”

眾文武都是交頭接耳,感到了事態的嚴峻。劉備將眼睛掃視了一圈,然後落到了陳宮臉色:“公台,說說你的想法。”“諾!”陳宮站了起來,拱手道:“某以為,要是某等從青州間接出兵,雖然能和公孫瓚南北遙相呼應,隻怕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袁紹也不會吃這一套。更何況,大軍遠出,勢必增加我徐州負擔,於我徐州不利。再說,公孫瓚那邊具體情況我們還是不了解,冒然發兵隻怕為敵之所趁。某的意思是這樣的,不如我這邊先派一人跟隨公孫範回幽州,了解了情況後,再做下一步決定不遲。”

“不行!”劉備立即道:“戰場之道瞬息萬變,要是等我們派人了解了情況,這一來一去,隻怕公孫瓚已經敗在袁紹手上了。”左右聽劉備一分析,也無不是點頭讚同。陳宮聽劉備一說,趕緊將身一躬,笑道:“明公勿急,我說的這人,隻需有臨機決斷的膽識和謀略,能夠及時把握時機,抓住機會,一招製敵,一切問題也就應刃而解了。如此一來,又何須一來一去這樣浪費時間?”

劉備一聽,捋須仔細想了想,點頭道:“公台你的意思是我們隻需派出一個謀士,讓他到幽州替公孫瓚拿拿主意,也就行了?嗬嗬,派出一個謀士倒是要不了多少成本,可戰場非兒戲之地,就算派一個謀士給他,但也要這個謀士能拿得出好的主意,以助公孫瓚一臂之力吧?要是不能,這去了豈不是非但不能無濟於事,而且還拖累於人?當然,公台你既然提出此一說,便當有注釋的地方。你且說說,派出的這個謀士能夠給公孫瓚出個什麼好的主意,其計將安出?”

陳宮神秘一笑,看看眾人都張耳來聽,這才不疾不忙的拱手說道:“明公想必也聽說了,當初公孫瓚被困易京時,就曾數度求助於黑山張燕。這張燕手上有一支數十萬的人馬,向來橫行於冀、幽一帶,跟袁紹的關係很是不好,經常為袁紹派兵襲擊,所以他跟公孫瓚才吃得開。當然,張燕此人的仗義,那是沒得說的。我聽說,就是在張燕當初接手黑山時,他還並不姓張,而是姓褚。後來因為紀念他的首領張牛角之死,他這才改姓張的。在公孫瓚起事之初,他就響應於他,後來公孫瓚界橋一戰敗於袁紹後,其他各路流寇都倒戈於袁紹,也隻有張燕繼續支持公孫瓚。所以,公孫瓚與張燕的關係那是非同一般。

這次公孫瓚再度大敗,退往右北平,以張燕自己度量,隻怕也能明白,他與公孫瓚的這種唇亡齒寒的關係,在袁紹掃平公孫瓚之後,袁紹也必將不會放過他的。所以,除了我們之外,張燕可能最是不希望公孫瓚在幽州覆敗了。當然,他此時就算想聲援公孫瓚,隻怕早為袁紹割斷消息。所以,我們如果能夠把這兩人再次聯係起來,讓張燕在袁紹腹地不斷搗亂,也就不怕袁紹不放鬆對公孫瓚的緊逼。如此,隻需拖住了袁紹,讓他無暇南顧,則對我等乃是最大的利益了。”

袁紹腹地還有一個張燕,我怎麼沒想到?如果能利用他,那倒是一個不錯的主意。如此一來,不但能牽製袁紹,而且還能遏製公孫瓚勢力的進一步發展。想公孫瓚目下被袁紹所困,就算想收複失地,隻怕也是很困難的。張燕終究也隻能起到牽製的作用,也無法協助他太多的忙。所以,隻需等我先擺平了曹操,出兵河北後,再利用公孫瓚,則大事可成了。那時,就算公孫瓚有幽州一地,也是對我劉備構不成要挾的!劉備想到這裏,點了點頭,說道:“公台這主意不錯,但此去幽州之人,不但要與張燕聯絡,而且還要在公孫瓚身邊時時替他拿拿主意,所以此次派去幽州之人十分重要,馬虎不得!我看,這次出使幽州的任務就交給公台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