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明月幾時有(1 / 2)

N市成家村,成平剛從鄉村大巴上下來就被村裏遊蕩的小孩團團圍住;

“平哥平哥,你是去城裏當大明星了嗎”

“平哥平哥,我還想聽猴子的故事,他跟牛牛成親之後發生了什麼”

村口紮堆曬太陽的村民也招呼道,“小平回來了啊,學校放假了啊”

“還是小平長得俊,我家丫頭天天念叨這小子”

成平一一回應,村裏都是樸實人,自出了成平這麼個文藝青年後,他便一直是村民議論的話題。

成平是中午從J市出發,等到家已是傍晚,家中大門緊閉,成平索性翻過不高的院牆進入,本以為老爹是出門做工去了,翻進來看見院子中老爹在躺椅上睡著了,手上卻捧著相框,上麵是母親的照片。

成平回來前沒有跟老爹打電話,本意是給個驚喜,不曾想見到這一幕,

團圓佳節,老父憶亡母。

成平輕步到室內,廚房裏翻找了下發現父親準備了很多食材,都是他愛吃的,這是抱著萬一他回來過節的心思。

挽起袖子,成平開始準備佳肴。

天色漸晚,明月高掛,父子兩人就在院中支起了桌椅吃飯,

“小瓶子,不用老給家裏打錢,我一個老頭子能花費到哪去,你自己留著用”

成仁叮囑道,成平從前就兼職一些工作減輕家裏負擔,秀蓮走得早,他的心願就是成平好好長大,再好好的過他想要的生活,就像成平的名字,成功且平安,在父母眼裏,孩子好好的就是最大的成功。

父子兩人談話了很多,成仁並不是傳統的默默無言父親形象,更像是慈母,總有說不完的叮囑。成平也耐心回答,拿出手機給老爹播放了他的歌曲‘父親’,至於那些風波,父親雖然識字但對社交軟件不熟悉,倒是不擔心他看到那些是非風波。

在歌聲中,成仁眼含淚水欣慰的笑了。‘秀蓮,你看,我們的兒子給我寫了首好聽的曲咧’

夜晚,成平躺在床上刷著偉博。一條泡菜國欲將中秋節申遺的消息映入眼簾。

評論區討論的人不少,但大多是罵罵咧咧,也有幾條棒子翻譯成龍國話的評論

“無恥的泡菜國,怎麼不把你們的鹹菜申遺了,你們也知道拿不出手嗎。”

“中秋節是龍國的傳統節日,曆史比泡菜國的命都長,真是活久見,不要face到這種程度”

“中秋是我們大泡菜國的,我從小過到大,你們龍國人不要再無賴了思密達”

“大家一起舉報他,把這個棒子號封掉”

成平沉思了下,網民的回複都不痛不癢,並不能為阻止這件事帶來什麼幫助,他有能力可以幫上忙自然不會袖手旁觀。想到這,成平轉發回複了一篇博文。

“中秋節源自於天象崇拜,是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它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

中秋節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根據中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拜月、賞月、追月、猜謎、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放花燈等習俗,你們泡菜國抄幾樣就蹦躂起來了。

《白虎通·社稷》載:仲秋之月,擇元日,命民社。

《援神契》曰:仲春祈穀,仲秋獲禾,報社祭稷。

有這些記錄的時候你們泡菜國還沒生出來呢,

最後鄙人不才,作詞一首以賀中秋佳節。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另外,明月幾時有的歌曲版本將在近日發布”

成平的賬號已經把認證做了,加上有幾萬活粉,很快引起了網民關注,加上一首驚豔的原創詞。有網友@了龍國詩詞協會讓他們來評價一番。更有不少詩詞愛好者將這首詞轉發到自己的綠泡圈。

泡菜國的惡心事龍國官方很重視,文化部也一直在找聯邦文化組織抗議,民眾的輿論也是一大戰場。正焦頭爛額想對策時,副部長陳國偉看到了成平的博文,不由連連讚道及時雨。

從中秋節的起源到曆史記載侃侃而談,最後更是作中秋詞一首,更難得的是這人有大才,短短幾句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裏、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