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梵語稱之為“濕婆(印度一種神的名字)的天堂”,藏語意為“神靈之山”,她位於西藏阿裏地區普蘭縣境內,是岡底斯山的主峰,海拔6638米。她的外形有如巨大水晶鑽石,四周有八瓣蓮花狀的群巒護繞,雪峰潔白晶瑩,恰如聖女一般。
岡底斯山是眾水之源,由它發源的四條河流孕育了青藏高原和南亞次大陸的古老文明。其中,源於崗仁波欽北峰的獅泉河為印度河的上遊;源於它西麓的象泉河流入印度後稱薩特累季河;發育於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之間的馬泉河是雅魯藏布江的上遊,流入印度後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而源於岡底斯山南麵的孔雀河,則是恒河支流格拉河的上遊。
水,為生命之源,崗仁波欽山理所當然被人們視為生命之源。在佛教經義中,崗仁波欽山由金、銀、琉璃和玻璃四種寶貝構成,它是七座金山、七片香海以及十二部洲所圍成的“須彌山”。“須彌”象征整個佛教宇宙的中心。這種“宇宙中心”的理念,便派生出崗仁波欽山上有“世界軸心”的神秘傳說。
蕭劍和梅絲娜來到崗仁波欽山,先沿著56公裏的大轉山道,隨著虔誠轉山朝聖者一同轉圈。向西走出不遠,沿山坡往上爬就拐上了轉山小道。緩緩爬到了小山坡頂,來到瑪尼堆和五彩經幡地,透過它可看見神山。再沿著轉山小道折向北進入拉曲峽穀,約3公裏後到達經幡廣場,巨大的經幡柱和兩腿佛塔聳立在廣場。
蕭劍望著佛塔對梅絲娜說:“我們剛走過的這段路正是當年奧夫施奈特和哈特1938年所經過的路線,前麵應該是Chogu寺(七衣:鬱陀羅僧)或懸空廟。”
“是嘛。走,看看去。”梅絲娜表現出興趣,兩人沿著小路下到穀底,兩側聳立紅色的峭壁,在西側中部的峭壁上有一座像懸在空中的寺廟。經過峭壁下到一條小河走過石橋,在小路和小河交會的地方有一塊大石頭,上麵有一處明顯的足跡,傳說是佛祖的腳印,兩人在此照相留念,爾後就進入懸空寺轉了遍。出寺又繼續穿越峽穀,晚6點的時候到達芝熱寺,晚上就在塔青(招待所、是土房子)住宿。
第二天早上5點出發,每人拿個小手電筒,走在漆黑的峽穀裏。這一段幾乎沒有路,全是亂石堆,越過峽穀來到小橋邊,河水湍急,小橋用粗大的圓木頭捆綁成一個簡易小橋。整個橋麵橋身都已結了一層冰,滑溜溜的根本無法在上麵直立行走。梅絲娜緊緊抓著蕭劍的手,從亦步亦趨,晃晃蕩蕩過了橋。就開始爬山,在十一點左右到達卓瑪拉山。過瑪尼堆和五彩經幡,再次領略天葬的神秘。從山上往下看,山口南麵是碧綠的托吉措(5608米),意為慈悲湖;然後向南進入另一個峽穀和沼澤地,晚上Zutrupu寺遊玩住宿。第三日走過一段山坡就轉往江劄寺和色龍寺。
隨後,蕭劍和梅絲娜又到了瑪旁雍錯聖湖,湖邊一座白塔和寺廟,兩人站在湖邊,見到沁人心脾清澈見底的純淨碧藍湖水,無不感慨不已。接著他們又去了離此三公裏遠的鬼湖---拉昂錯。
拉昂錯的湖水藍中帶黑,令人不由得產生一些神秘的遐想。從納木那尼峰後騰起的雲霧猶如把陽光都吸走了,拉昂錯的湖麵上常常籠罩著一層潮濕而詭秘的氣氛。蕭劍指著湖中小島對梅絲娜說:“島上有一小寺,每年冬天,湖麵封凍結冰,寺中的喇嘛才從冰上出來采辦一年的生活用品,再回到島上,他們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那它為什麼叫鬼湖呢?”梅絲娜好奇的問道。
“這鬼湖是鹹水湖,人畜不能飲用;交通又不便,人需繞湖遠行。鬼湖時常波濤洶湧,像是湖水中隱藏著邪惡的鬼怪而得名,就這樣嚕。”蕭劍跟她講了這湖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