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年少時(1 / 1)

80年代後期,我出生在山東一個小村落,好的是我們的鎮駐地就在我們村,小的時候沒有出過遠門,那個時候感覺我們這很繁華,80年代的時候大多數的企業都是國企,個人企業在我們這邊很少,能自己做買賣的就更少了。

為什麼說那時候感覺我們這個繁華呢,是因為我們這個鄉鎮上有好幾個大國企,記憶中最深刻的有三個,為什麼說最深刻呢,是因為有不少同學的父母都是在這三個國企上班或者當領導的!那個神氣十足牛逼哄哄的樣子至今都記憶猶新。

那個時候的經濟狀況大家也都知道,有幾個農民的孩子會有好衣服,好玩具呀,家裏有輛二八大杠的,都是那種、種地的好手家庭才有的配置吧。以前的孩子跟現在的孩子不同,不懂得攀比,有的隻是羨慕。羨慕他們穿顏色豔麗的衣服,羨慕他們拿著奇異的玩具,羨慕他們白靜的皮膚和幹淨的小手。

十幾歲的時候這種差異更加的明顯,他們住的房子都跟我們不一樣,因為是國企員工嘛,單位都有自己的樓房,醫院,等等的一係列的配套設施。外來人口多了起來,需求量也大了,所以鎮子上麵做點小買賣的也就多了,吃喝玩樂的場所也就多了,把我們這些個地道的農村娃羨慕的都想換個爹媽。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樣的思想認識也隨著年齡的長大慢慢有個更加直觀的想法,那個時候的老師也都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每一個同學,家裏有當個村幹部的老爹,那在學校的待遇都不一樣,更何況是在國企上班或者當領導的呢,老師們都想巴結一下,想著托關係給自己的小舅子或者小姨子的安排個工作,80年代的職工人員可不是現在打工人員一樣,那是鐵飯碗。就像現在的事業單位一樣。工資高,待遇好,真是可遇不可求的。

身處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很多同學的學習情況也就可想而知了,這樣的惡性循環下不思長進,老師都懶得理你。學習成績是更加的糟糕,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大批像我這樣考不上高中輟學在家,打工或者是上技校這兩條路。年代的問題也導致了許多的家長不是很在乎孩子的學習情況,而是更加在乎能不能掙到錢回來娶個媳婦好傳宗接代。

我呢,就是那百萬雄獅中的一員,勉強把初中讀完,拿了個初中畢業證。人生的第一個岔路口使我覺得迷茫,是外出打工掙錢還是用我這沒有學習天賦的腦子找個技校繼續深造呢?這個難題把家中的父母也愁的好多天臉上都沒有笑容。好在像我這樣的孩子、就我們村就不下十來個,幾個家長私下一商議,決定讓我們去技校學個手藝,以後踏入社會也能養活自己,不至於跟父輩一樣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弄好了以後還能多掙幾個錢。

所以到期一開學我們幾個手拿著父母的血汗錢,肩負著父母的期望及掛念、背負著行囊與囑托第一次離開這個村鎮開啟了學習技術跟手藝這短暫的三年技校生活。

因為技校在我們縣城,要坐50多分鍾的大巴車才能到達,所以家長們戀戀不舍的把我們幾個有誌青年送到了等車的站牌!

不久車就來了,與家人們揮手告別後,我們幾個帶著激動的心情和對新學校新生活的向往開啟了這新的人生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