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 / 3)

中國時期,軍閥混戰,人才輩出,又有多個政權並存。

自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正式成立,至1949年,南京國民政府被推翻,民國共存在38年。為了讓複雜的曆史清晰起來,我們可以將民國曆史大致分為臨時政府時期北洋政府時期以及國民政府時期。其中,北洋政府時期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五個階段及袁世凱統治階段。百姓軍閥段期執政階段直係奉係共同階段直係軍閥鳳起,軍閥統治階段接下來讓我們花費十分鍾時間詳細了解民國曆史。

1911年十月,革命黨人發動了一場推翻清朝腐敗統治的武裝起義,在起義的帶動下,人民奮起反抗,15個省區先後宣布獨立,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的統治。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布中華民國正式成立臨時首都設於南京。中華民國的成立,給清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於是清政府派出袁世凱與革命軍一行對和談中。袁世凱表示讚成共和並推翻清事,但要求孫中山讓位給他。孫中山顧全大局,甘心讓位。2月12日,手握兵權的袁世凱逼迫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至此,統治中國200多年的大清王朝正式滅亡。自秦始皇以來,連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製也就此結束。兩日後,孫中山履行承諾提出辭職,並推薦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第二屆臨時大總統。3月10日,袁世凱正式宣布就任臨時,然而,當時北京正好發生兵變,形勢混亂,袁世凱得以在北京就職,並建立了北洋軍閥政權。

1913年,宋教仁遇組建內閣,限製總統權力,袁世凱遂派特務將送教人刺殺。隨後,孫中山大力宣揚武裝討員,就此拉開二次革命的。然而,由於雙方實力差距太大,革命軍很快戰敗孫中山等人被迫流亡海外,今年十月,袁世凱向國會施加壓力正式就任中華民國第一屆大總統,由此進入北洋政府時期。之後,袁世凱倒行逆施,妄圖複辟帝製。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召開中華革命黨成立大會,並就任中華革命黨總理的職務。同年,袁世凱宣布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並頒布中華民國約法,其獨裁統治的野心昭然若揭。

1915年,為謀求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實現自己的皇帝夢,袁世凱不顧全國人民反對,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21條。之後,袁世凱公然推翻民國恢複帝製,自稱中華帝國皇帝,並接受百官朝賀,改民國五年為紅線元年。袁世凱稱,帝的行為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最終爆發了護國運動。同年九月,陳獨秀主辦的青年,雜誌在上海創刊,標誌著新文化運動正式開始。1916年,在全國上下一致的反對浪潮中做了83天皇帝夢的袁世凱被迫撤銷地址。

同年六月,袁世凱病逝,袁世凱統治時期就此結束。之後,北洋軍閥迅速分裂,形成了吉瑞為首的惋惜,馮國璋為首的直係,張作霖為首的縫隙,袁世凱死後由副總統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職務,但黎元洪實際就是個回來真正的權力掌握在皖西軍閥段祺瑞手中。黎元洪不甘心,隻做一個,於是與總理段祺瑞在人事任免和對外政策上產生了激烈的歧矛盾的一一加深,就是在致府院院長1917年一朝110張勳趁機而動伏筆12歲的溥儀再次被擁立為皇帝可惜好景不長,此時民主共和已是大勢所趨。張勳複辟,僅僅持續了12天,就被段祺瑞武力討伐,以失敗告終。此事之後,黎元洪被迫下台,由副總統馮國璋,代理總統職權,但實際掌權的人依然是段祺瑞。1918年,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在長沙成立新民學會,奠定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基礎。同年,魯迅在新青年發表了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並將新文化運動推向高潮。八月,馮國璋辭去代總統職務之後,由徐世昌出任大總統。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列強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消息傳回國內後,引起了人民的強烈抗議,從而爆發了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的五四愛國運動。1920年,為爭奪北洋政府統治權,把曹錕,吳佩孚聯合奉係軍閥張作霖對把實施權的惋惜。軍閥段祺瑞發動戰爭視為直挽戰爭,結果直係取勝。皖西戰敗,段祺瑞被迫下野自此進入職奉,兩係共同掌權的事跡。期間,雙方在阻隔等問題上矛盾不斷。同年12月,孫中山返回廣州,重新組建軍政府,並發起第二次護法運動。1921年,國會非常會議決定撤銷軍政府成立大總統府,孫中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同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1922年,直奉兩極矛盾到達頂點,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結果縫隙戰敗,撤回關外。自此,直係軍閥獨霸北洋政權,隨後已經棄政從商。五年的黎元洪被曹和吳佩孚請回來,當大總統黎元洪再一次成為民國大總統,隻可惜依然是一個沒有實權的傀儡。同年六月,陳久明在廣州發動叛亂,圍攻了總統府,孫中山脫險後登上永豐艦被迫離開廣州。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1923年,直係軍閥曹分兵士黎元洪辭去大總統職,並通過賄選的方式成為大總統。

1924年一月,國民黨一大召開,以此為標誌,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建立。同年六月,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創辦黃埔軍校,並任命蔣介石為校長。九月,張作霖已響應,將這戰爭為借口,率領奉軍與吳佩孚的直軍展開激戰。第二次直奉戰爭由此爆發。

十月,馮玉祥部隊倒戈,發動北京政變直接端了直係的老巢,這也是奉係軍閥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曹坤直接被軟禁,吳佩孚兵敗,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