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章 挑堤(1 / 2)

堤防算是石首這類臨江小縣的頭幾等大事。

都說長江自三峽以來,險在荊江,而在石首一帶又幾乎形成四曲八彎的走向,所以此地幾乎年年同洪泛打交道。

縣城隍廟,偏殿。

今日這裏人頭攢動,有不少衙門內的差役,也幾乎集齊了整個石首有頭有臉的各類鄉紳,連江北和縣東麵頗遠的地方也都來了各自的代表。

殿內並不寬闊,除了身份頗高的能有把椅子,那些靠捐出來的生員名頭的豪紳們就隻能站著了。

倘若自己官再大上個一二級,或許這些事情都不需要自己出麵,不過和豪紳們搞好關係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他們有銀子,李文熙想到。

其實以往也都是各垸和師爺預先商量好,彙報給縣老爺點頭了,再走個過場。

不過今年不同,一是今年縣西麵的堤已經潰過,必須提振些心思。遭了災,田賦收不上來,還是他政績上不好看。二是六月新來的藩台頗為嚴厲,並且對於荊江段的堤防相當重視,並且主持修訂的《修築堤工章程》十條,就是在給荊州府立規矩。

畢竟算是自己的頂頭上司,往後考評也都是要給布政使衙門過審,為了自己的頂戴,李文熙也不敢不重視。

拋開些‘以衛民田’的大話、套話,也立下些‘按田起伕’‘業食其力’‘官督民修’的規矩,最後還是離不開‘錢’字。

“本官理應帶頭做表率,故此資捐銀一百五十兩。”李文熙開頭道,今年過了秋征,手頭有了些闊餘,再加上也確實心裏還是存了把此事做正經打算的念頭,所以也算是開了回大口。

一百五十兩,卡的剛剛好,二百兩對於一個“態度”來說確實太多了,五十兩又有些少,一百兩李文熙又覺得不夠,所以便開了一百五十兩的口。

縣太爺都表態了,那受益田主們也得跟著表態了,坐著的至少不得比一百五十兩低吧?站著的各憑著家底也不敢太少吧,不然真當縣太爺身邊的師爺是吃幹飯的,連請來人的家底都摸不清楚?

捐少了,你看看會不會有好臉色?到時候被揶揄了、申飭了,再遭些無妄之災,還不是要交該足的銀兩,何必呢?

所以在場的也都很配合,也相當給李知縣麵子,一次便籌了二千七百三十五兩銀子,還不算其他實物。

石首南堤四千一百餘丈,北堤近千丈。其實攤下來也沒多少了。

羅城垸北依止瀾堤,是屬石首江南大堤的一段,雖說往北鄰江還有張城垸和文義洲、沿江洲做緩衝,但止瀾堤依舊是南岸所依仗的大堤。所以垸內各裏每年需出勞役加固堤壩。

止瀾堤很長,西自縣北門山尾起,東至列貨山止。所以也不可能全由院裏幫修,自縣北門起東五裏例由縣城內坊民歲修,而其餘堤段則皆由羅城垸出伕歲修。

張啟東自然不了解這些,但他也知道江堤的重要性,因為他也看到過潰堤的後果。所以出工挑堤,他還是肯的。

何況田地多的多出勞役,少田的少出勞役,沒田的不出勞役。地主東家則由佃戶出力,田主負擔食宿。不出勞役就出錢。這個規矩也容不得人說三道四,畢竟說到底還不是護的你自家田地。

原先是張永順出勞役,後來家裏怕人說閑話,四、五年前便換成了更富氣力的張啟東出工挑堤。

過了小雪,下元節前嗲嗲就會從湖塘那邊回來,因為馬上寒冬臘月,湖塘的蓮藕魚蝦早已起獲幹淨,湖水也消減下去不少,所以也沒必要再要人看著湖塘了。

大清早同樣是天尚未發亮,甲冊有名,要去挑堤的人,已經在甲長家門前集合候著了。

有些好事的鄰裏,依舊拉著張啟東聊前幾天來他家裏的“大人物”。

也沒多久,加上甲長攏共也隻有八人,待拿上些鏟子籮筐等便宜工具,便又一同集合往堤邊,之前預先商量好的地方去了。

外穿一件小夾襖,內裏依舊是單褂。脖子上纏著片灰麻布,是預備用來擦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