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飛黃騰達了,你是瑕眥必報,還是既往不咎,考驗的是一個人的氣量。
現實中唐繼堯所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將決定著滇軍未來的命運,以至於改變龍國的曆史軌跡。
唐繼堯一直認為,人還是應當做的大度一點好。有些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但對那些道行逆施的人,唐繼堯沒辦法做到大度。
因為他太了解道行逆施這個成語的典故了。
道行逆施這個成語是主父偃說的,但是原話不叫道行逆施,叫道行暴施,也就是說主父偃,在他權力的巔峰,他不斷的告狀。
告這個,告那個,甚至把眾諸侯王都給告倒了,在這個時候就有人勸主父偃,說你太橫行霸道了。
主父偃答:
“我從結發遊學以來,四十多年不得誌。你知道我這四十多年來是怎麼過的嗎?”
“受了多少窩囊氣,到哪哪不待見,走哪人家都討厭我。”
“我這個人不受待見到了什麼程度,我爹我娘不認我這個兒子,我的親兄弟們不把我當做自己的骨肉。我的賓客們都棄我而去。”
“我主父偃活到今天還沒嚐試過什麼叫做溫情。”
“我四十多年的苦難日子,好不容易熬出頭來,所以我就要盜行暴施。”
主父偃這個人在做人上很直爽,有什麼說什麼。
唐繼堯一直認為主父偃這番做派不好,很不受人們的喜歡。
人生隻有可遇而不可求的才叫機遇,機遇往往比才幹更重要。
人生如果遇到了好的機遇,隻需幾年的時間就能完成,你一生中的曆史性轉折,從而一飛衝天。
就比如南北和談時,國民黨與北洋政府對首都設立之事,進行了一番爭鬥與暗戰。
若是沒有自己那通,明確支持定都北京的電文,貴州都督的餡餅會砸到我唐繼堯的頭上嗎?
不會!
若是沒有那通電文,我唐繼堯一個小小的管帶,能從貴州都督,再到現在的雲南都督嗎?
不能!
父親與祖輩們十幾代人從未到達過的成就,我唐繼堯一封通電就達到了。
袁世凱對唐繼堯有提攜之恩,他閑暇時也會思考。
國內反封建反帝製的運動,鬧成什麼樣,袁世凱可是知道的,可他為什麼還想當皇帝?
皇帝這兩字,真是無數英雄競折腰的終極目標,更是為之奮鬥的終點。
誰不想當皇帝啊,就連唐繼堯也想。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當皇帝的最大好處是什麼。
一,他擁有天下所有的財富與權力。你說你掙錢多? 難道你還敢比皇帝掙的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整個天下都是皇帝的,整個天下的老百姓也都是皇帝的。
二,有權威的開國皇帝,隨隨便便說出的一句話,叫聖諭,天下所有的臣民都會俯首貼耳,哪怕皇帝說錯了,天下所有的臣民也必須俯首聽命。
是對,是錯,都有人高呼萬歲。
多痛快啊!
這就是當皇帝的好處。
用一個成語來說,那就是,世事難測,你很難預料,會發生什麼,就比如袁世凱想稱帝,自己的那個逆子突然對鷹開戰,導致鷹日聯軍的兵鋒直指雲南。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既然自己的那個逆子已經發動了戰爭,我們雲南為什麼就不能打贏這場戰爭呢?
可意料不到的因素太多了,他沒想到貴陽劉顯世,川蜀胡景伊,廣西陸榮廷居然不明白。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兔死狐悲的道理,我唐繼堯的雲南不複存在了。
北洋政府就能與你們的貴州,廣西,川蜀共存了?
更讓唐繼堯沒想到的是,雲南民政體係的大部分官員,竟然在此時選擇辭職。
謀事與成事的區別,就在於,謀事是你的主觀努力,成事還要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素製約和影響。
原來唐繼堯是不信這句話的,他的前半生太過順利了。
幾乎就是驗證,有誌者事竟成,這句名言的真實性。
可人生最難琢磨的就是命運,命運最奧妙的地方,就在於它具有神秘性,你不知道未來,你會有什麼樣的遭遇,這就是命運最耐人尋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