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枝逢驛使,寄與裏隴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同學們都齊聲朗讀道。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古詩,是講春天看到百花齊放,作者折了一支花,讓送信的人寄給了遠在家鄉的故人。表達了作者…”一位三十來歲身材瘦高,頭發淩亂眼睛卻炯炯有神的老師在講台前講著課。
“張老師,我想問一下,這花會是什麼花呢?”一位學生問到,“我猜呀這一定是梅花,梅花開的花那才是漂亮,而且你看我們學校後麵的梅花山,開花看起來多美呀。這送的一定是個梅花~”另一位學生說道。這時,老師的眼裏卻泛出了一點讓人察覺不到的淚花,心思也漸漸泛起漣漪。是啊,後山的梅花開了又開,可等的人卻再也沒有回來過。
叮鈴鈴~下課鈴聲響起。“大家今天放學回家要盡快將這首詩背下來,明天我要來抽查哦。好了,下課”
張老師原名張曉東,是這個鄉村裏土生土長的人。也是村裏為數不多有文化的人,農村小學在八十年代師資極度匱乏,也因此被學校聘請成為了代課老師。學校一共三個班,學生卻隻有幾十個。老師也隻有三位,
“老劉啊,你說春天來了,後山的梅花開了,漂亮嗎?”張老師下課後在走廊遇到了校長。校長年齡約莫五十來歲也是村裏五十年代唯一考上高中的知識青年。
“當然漂亮了,現在春天一來,我們這都快成景點了。我說你小子,今天又教了贈範曄詩了吧?每一年教到這首詩都來問我,說來也巧梅花正開就學到這首詩,也不知道這些年來是不是巧合”劉校長一臉打趣道。
“這能是什麼巧合,隻是時間剛剛好而已。”張曉東摸了摸鼻子回道。
“今年你又種了多少棵梅花,每年都種還是你自己出資,你是要準備打造成旅遊景點?沒想到十一二歲就開始種,你還能堅持下來,快小二十年了吧。”劉校長說到
“是啊,再過兩年就種了二十年了。時間過得真快啊~”張曉東回道。“也不是我想打造成旅遊景點,就是我自己喜歡梅花,後山又是荒山,種糧食收成又不好,還不如種點梅花,這個大家都是還有個看頭”張曉東哈哈的繼續回道。
“張老師,劉校長,你們在聊什麼呢?這麼入神?”一個甜甜的聲音從背後傳來,這是另一位老師劉福娟,也是校長的女兒,二十五六歲,每天都紮著馬尾,來學校支教三年多了。
劉校長轉過身“嘿你這丫頭,都下班了你還叫我劉校長。叫聲爹都不會了?”劉校長打趣道。
“這不是還在學校嗎?叫校長也是正確的。”劉福娟嘟著嘴一臉委屈的回道。“對了,張老師,下午沒事,我們一起去後山看看梅花,怎麼樣?”劉福娟期待著問道。
“嗯~今天恐怕不行,我還要去學生家做家訪呢?校長安排的任務,這不得先完成?”張曉東兩手一攤,無奈的看了看旁邊的老劉,又看了看劉福娟。
“對,張老師還有任務,等有空再去,先和我回家,你媽在家今天燉了雞湯哦。”劉校長看著劉福娟,又看向可張曉東“曉東啊,要不今天晚上到我那兒去吃,她媽媽做了雞湯,我這一輩子啊,就愛這一口。這一愛呀,就是一輩子哦~”在九十年代,大家生活還是比較拮據,但是時不時吃一頓好的,還是村裏比較羨慕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