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曆1109年12月10日,青海府西麵三十裏處城郊一片空地。
李成林、司徒龍率領各自麾下精兵強將趕到指定作戰地點,各自排兵布陣、戰爭一觸即發,青海府戰役打響。
司徒龍此次將麾下兵力分成了三個梯隊展開,第一梯隊為麾下騎兵,抵擋敵人的第一波攻擊;第二梯隊為麾下步兵,一旦騎兵擊散敵人防禦,包圍敵人;第三梯隊為麾下重裝步兵、騎兵,自己麾下王牌軍,隻要第一、第二梯隊成功抵擋住敵人的攻勢,重裝步兵、騎兵將無敵手,如此才能給李成林致命一擊。
李成林麾下能用的兵力其實並不十分充沛,不過李成林也將麾下兵力分成三個梯隊、一一抗衡司徒龍的進攻:第一梯隊為自己麾下王牌軍、禁衛軍,三華將領率領麾下殘餘的兵力為第二梯隊,第三梯隊為帝國派來增援的新兵、地方廂軍。
李成林的軍事布局其實為下下之策,如同田忌賽馬中的以上駟對敵人的下駟,此戰關鍵要看第一梯隊是否能抵擋住敵人的攻勢,若擋不住,此戰必敗無疑,可李成林還沒有意識到自己部署的不足。
或許李成林心中清楚這個部署的缺點,可自己實在無能為力、有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畢竟麾下兵力有種捉襟見足的感覺,因此隻能賭一次。
不管司徒龍和李成林兩人如何排兵布陣,雙方都將麾下兵力投到此戰,雙方都沒有使用任何陰謀詭計,拚殺的正是麾下士兵的戰鬥力,可戰場上沒有絲毫情麵,唯有以實力說話。
李、司徒兩人看到對方都已部署得當,揮動手中旗子,下達了作戰指令。
戰場榮耀是歸統帥所有,可戰場廝殺的卻是士兵,正是印證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哲理。
說實話,華文帝國禁衛軍的實力還是能說的過去,起碼可以與東泰王國士兵有一拚的資格、實力甚至高於東泰王國士兵,可司徒龍部署的第一梯隊為騎兵。
騎兵具有超強的靈活性,禁衛軍無法擋住騎兵的來回衝殺,確切的說禁衛軍與騎兵剛接觸時,禁衛軍還能擋住司徒龍麾下的騎兵攻勢,卻無法擋住騎兵的靈活性,隨著戰爭持續廝殺,騎兵很快就失去了靈活性,禁衛軍最終成功抵擋住了騎兵的攻勢、甚至還稍稍占據上風。
看到禁衛軍成功擋住敵人的攻勢,李成林心中那份高興勁實在無法用言語表達,能取得一場勝利,實乃一件不容易之事,更是一件值得得意之事!
盡管知道自己隻是贏得了表麵勝利,可不是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司徒龍看到戰爭局勢的變化,實在沒有想到騎兵並沒有取得相應的優勢,看來禁衛軍並非浪得虛名,可看到李成林得意的模樣,心中不由嘲笑起來,“盡管你贏了第一場,可並非就意味著你會贏得整個戰局的勝利,戰局還沒有被你李成林控製,不是常說誰笑到最後,誰才是贏家。”
看到這個局麵,司徒龍沒有再猶豫,揮動手中旗子,命令第二梯隊發動攻勢,迅速向禁衛軍包圍而去,圍救被困的騎兵。
李成林看到司徒龍出動第二梯隊,也命令三華將領出動第二梯隊,協助禁衛軍繼續圍殺騎兵,頓時兩軍各自第二梯隊進入了混戰狀態。
李成林的第二梯隊根本就不是司徒龍的對手,盡管這段時間三華將領一直訓練這群殘兵敗將,可士兵士氣一直十分低迷,或者說遇到司徒龍,這群士兵的士氣就會變得低迷不堪,因此第二梯隊混戰,李成林明顯處於下風,甚至影響到了第一梯隊的局勢。
第二梯隊如此不堪,更別說第三梯隊狀態,隻能用一邊倒、一邊屠殺的慘劇。
其實李成林壓根就不指望第三梯隊能帶給自己什麼奇跡,唯一寄望第三梯隊能盡量拖延敵人時間,可司徒龍第三梯隊乃為重裝步兵、騎兵,不要說這些沒有絲毫戰鬥力的新兵、廂軍,就算是禁衛軍也隻能節節敗退,李成林此事最大的感觸正是:理想是美麗的,現實卻是殘酷的!
戰爭打響的速度很快,可結束的時間更快,青海府外這場決戰打到此時已無任何懸念,李成林唯一還寄望禁衛軍盡快衝出戰場,盡量挽救損失。
可禁衛軍統帥並不是一個通觀全局的人才,盡管是自己的親信,李成林看到禁衛軍統帥仍然繼續廝殺,心中頓時感到一種惱羞成怒的感覺,真想親自上戰場給禁衛軍統帥一個響亮的耳光,自己怎麼會相信這個混蛋,自己應該將三華將領任何一人指揮禁衛軍也比這個混蛋強,真是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混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