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僧伽吒經簡介(1 / 1)

《僧伽吒經》記載了僧伽吒法門。由釋迦牟尼佛主講,另外兩位佛參與講述,三位菩薩提問。全文采用總分結構。開篇總括僧伽吒法門的妙用,後用各種實例來展開說明。

開篇總括:“此法門在閻浮提有人聞者,悉能除滅五逆罪業[1]。”“若人聞此法門福德之聚“ “如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所有福德。”“若人得聞如是法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不退轉;見一切佛,一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惡魔不惱,一切善法皆得成就。”聞此法者,能知生滅。“[1]

卷一主要“聽聞獲福” 展開,與會者當時就獲得了這個宏大的福德。而且一切勇菩薩的跨世界旅行也見到了一切佛,“一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見到了滅。到了華上世界,那裏的蓮華藏如來也補充了聽者獲得的福德,同時也講了一個除滅五逆罪業的實例。[1]

卷二圍繞“一切善法皆得成就“展開,僧伽吒法總攝一切大乘正法。甚至僧伽吒法能自作示現為人說法。釋迦牟尼回憶自己就是聽聞該法門從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

卷三圍繞” 惡魔不惱,成就善法“展開,遠離惡知識,修行善法。並指出了精進的方向。釋迦牟尼佛自己的經曆,盡一切惡,獲得須陀洹果位為實例[1]。

卷四圍繞”能知生滅“展開,一切勇菩薩在日月明世界與日月土如來的故事,涉及到年少眾生和年老眾生的如何解脫生死。藥上菩提薩埵帶那個世界的年少眾生回到本世界,在釋迦牟尼佛的僧伽吒法會現場登位。皆大歡喜。圓滿。

《僧伽吒經》直接記錄了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靈鷲山的教授。佛陀的這次教授,就像所有的大乘經典,是由他的弟子記住之後,再用梵文寫下來的。《僧伽吒經》的獨特之處在於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從往昔的古佛聽受的,而且對讀誦者的影響廣大、深遠。

《僧伽吒經》的梵文是一個術語,意思「連結」或「連係」。《僧伽吒經》屬於一種特殊的經類,其功能是轉化那些以特殊方式聽聞或念誦這些經典的人。其中一項殊勝的利益是,凡是聽聞《僧伽吒經》者,臨命終時,諸佛會現身來安慰他們。還有,如經中所述,凡是《僧伽吒經》所安立之處,諸佛恒在。因此,讀誦此經能夠加持誦經之處。[2]

一般來說,讀誦大乘經典是淨障的六種善行之一;而《僧伽吒經》本身特別詳細地說明:讀誦這部經得以消除苦的種子,帶來未來多生多世長遠的果報,並保障誦經者獲得直到成佛的安樂。本經還開示念死無常,包括死亡時身心變化的過程。一九三零年代,在英國統治的北巴基斯坦所做的一次考古挖掘中,挖出埋在地下的一個佛教圖書館。這次的考古挖掘對於曆史學家十分重要,因為它發掘了 大量的第五世紀手抄本,遠比印度本土其他任何地方更多。在這許多重要的手抄本之中,《僧伽吒經》的數量最多,甚至遠超過現今的妙法蓮華經、金剛 經或般若經。好幾世紀以來,《僧伽吒經》一直是所有大乘經典中最廣為讀誦、流通的經典。

據唐道宣《大唐內典錄》卷四下記載,東魏北齊時期,鄴下僧團持續進行譯經活動。元象元年(538)於司徒孫騰府譯成《僧伽吒經》四卷五十一紙,譯者為中天竺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魏言高空),僧昉筆受。唐靖邁《古今譯經圖紀》卷四、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卷六同載,唐明佺《大周刊定眾經目錄》見四卷五十九紙。《開元釋教錄》將其定為大乘經大集部經典。

僧伽吒經是那爛陀寺鎮寺之寶,那爛陀寺是玄奘法師西天取經學習的寺廟,那爛陀寺曾經是全世界佛法傳播的中心,僧伽吒經乃是無數修行者夢寐以求求而不得之法。

許多人缺乏值遇此經並相信其利益的福報,能有機會值遇、聽聞、讀誦此經,並對此經有信心,均是過去累積了很大的福德方可值遇,尤其是「抄寫」此經,僅僅抄寫一字,就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能以金、銀、珠寶等來抄經,功德更為殊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