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念同宗劉璋助劉備 守荊南趙峰戰孟獲(1 / 2)

“我等蜀中數十年來一直安居樂業,不聞兵革。若是妄動刀兵,實非百姓之福,亦非主公之福啊!”左首的一名文官皺著眉頭道。他不是別人,正是益州治中從事黃權黃公衡。

“公衡先生此言差矣,此番六路大軍共擊劉備,劉備總有通天徹地之能,也是死路一條。我等有此良機,若能趁勢拿下宜都、南郡,則我蜀中興盛有望。”右首的一名滿臉彪悍之色的武將言道。他正是號稱川中第一名將的張任,傳說他的武功學自一代槍神童淵,槍法之精猶在號稱北地槍王的張繡之上。今日議事,蜀中重要的文武官員,除了駐守巴郡的老將嚴顏走不脫,其餘諸人全都來了。

“張將軍莫要小瞧了劉備,此人麾下文武百官出類拔萃者不計其數。文有號稱臥龍、鳳雛的諸葛亮與龐統,皆是智謀深遠之士;武有關羽、張飛、趙峰之輩,亦是沙場宿將。張將軍雖勇,卻不要小覷了天下英雄。”一旁一名五短身材,相貌醜陋的黑須文士緩緩道。川中之人本來就身材矮小,此人更是矮的少有。

“張別駕未免言過其實了吧,他劉備有文武之才,我蜀中亦非酒囊飯袋。真要戰起來還是誰怕誰?”張任身後另一個武將接口道,他是張任的鐵杆粉絲張翼張伯陽,在他看來世間縱有名將,也不過和張任相差仿佛罷了。

一時間蜀中眾文武們也是各執一詞,文官們均認為不宜和劉備就此結仇,武將們則渴望就此建功立業,一時間誰都說不服誰。劉璋看著眼前越吵越亂的眾人,眉頭不其然越來越皺得深。作為一個標準的官二代,劉璋素來沒什麼雄心壯誌,講究的就是無為而治。蜀中沃野千裏,人口也不過百餘萬,這些年百姓倒也過得還算安居樂業。雖然時不時有張魯和南蠻前來襲擾,但是總體而言,尤其是接近成都的中心地區,老百姓的日子和中原亂世之民相比,那真是如在天堂了。

劉璋的父親劉焉,當年也是個非同小可的人物。此人初為逐郡太守,正是他發掘了草根出身的劉關張三兄弟。後來天下大亂,也是他建議漢靈帝加大各地州牧的權力,從而造成諸侯並起的局麵。劉焉本人被封為益州牧,自從來到成都之後,也是撫恤一方頗多功績。後來一度有傳言說他曾經想當皇帝,因此偷偷將州牧府建得極為富麗堂皇。不過還沒等這條流言被證實,劉焉就突然逝世,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劉璋生平沒什麼本事,但是對他父親的話還是深信不疑的。劉焉曾經告訴過他,這天底下真正的英雄沒幾個,其中就有他那個同宗兄弟劉備劉玄德,日後千萬不要與之作對。劉璋此言牢記在心,因此現在縱然是張任等人說得天花亂墜,他卻沒有太過動心。

劉璋看了看還在爭吵的眾文武,最後卻發現有一人一直一言不發,當下不禁奇道:“孝直為何不置一詞?”這人正是劉璋麾下主簿法正法孝直,其人素以足智多謀著稱,機變不讓張鬆。劉璋見其一言不發,不由得有些詫異。

法正聞得劉璋發問,略一拱手這才開口道:“主公,諸位莫怪。適才法正正有所思,故而一時未曾開口,到並非故意冷落諸位。”

“未知孝直有何所思?”張鬆和法正交情深厚,知道他素來足智多謀,連忙問道。

“主公,張將軍。以我益州山川之險,縱然是攻下宜都和南郡,但與成都相隔千裏,其間更有山川相隔。日後無論是劉備或是曹操占據荊州,前者為報仇固然要搶奪,後者素來虎視天下,更不會將這二郡置之不理。若是他二人發大兵攻之,則我軍安能守住?”法正這一番話說完,張任和劉璋都有些沉默了。

“如此以孝直之意,還是不出兵的好?”劉璋感覺法正的話還是比較有道理,連忙問道。

“出兵卻是要出,不過不是去荊州罷了。”法正笑道。

“嗯?”這一下眾人可就有些摸不著頭腦了,“既是不去荊州,那去何處?”劉璋奇道。莫說是他,張任等人也是頗為好奇。

“南中,漢中!”法正言簡意賅地道。眼見眾人有些還未明白,法正索性繼續解釋道:“縱是眼前一片瓦,也比千裏之外,遠隔重山的飛地來得劃算。當日曹操使者楊修曾言,六路大軍之中乃是有兩路為漢中張魯與南中孟獲。張魯和孟獲襲擾我益州久矣,此番若是趁其大兵出境,守備空虛之際趁機起兵攻之,必可將南人趕回瀘水之南,亦可將張魯逐出漢中。如此清除眼前之患,豈不比得宜都和南郡更為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