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在體製內摸爬滾打兩年的宋以安,此時正心灰意冷地走進稱為江城相親聖地的“遇見咖啡館”。

這是她第十次還是第十一次相親,她自己也記不太清。

宋以安自大學畢業以來,就幸運地考進了家門口的一家事業單位上班,每天不是整整這個材料,就是整整那個材料,生活過的單調又無趣。

倒也不能這麼說,畢竟平均每月一次的相親經曆增加了一點她生活的樂趣,這些經曆就像一塊石頭掉進她平靜無波的生活裏,蕩起了圈圈漣漪。

這些漣漪不盡相同,如同相親的奇葩對象也不盡相同,每一位都有著自己的“特色”。

相親對象王先生。宋以安覺得他可能是位不可多得的媽寶男。因為他真的很愛他的媽媽,當然,他媽媽也很愛他。

王先生和宋以安相親。

吃飯。王先生的媽媽在場,理由是王寶寶不能吃辣椒,需要王媽媽在一旁盯著。

逛街。王先生的媽媽在場,理由是需要幫王寶寶提東西。

看電影。王先生的媽媽也在場,理由是王寶寶怕黑。

最後,王先生的媽媽以宋以安年紀太小,不會照顧人,主動結束了這場相親。

相親對象趙先生。趙先生長的格外清秀,身形修長,從外表上看,就是一位愛幹淨的男士。

趙先生和她聊天時,對她的美甲和睫毛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以及時不時發出嬌羞笑聲的話,宋以安覺得和趙先生處成男女朋友的可能性不大,處成一起去做美甲的姐妹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以及“見麵就下跪,求她和他在一起”的吳先生、“出門隻帶十塊錢”的錢先生。

宋以安有時候和同事說起自己的這些可以稱之為奇葩相親經曆,都會把自己說笑,更別提辦公室的同事們了。

為什麼會頻繁相親呢?這裏就不得不提到宋以安的母上大人周玉蘭女士。

周玉蘭女士自從退休閑下來以後,就對宋以安的婚姻大事格外關心。

周玉蘭女士總是在宋以安回家吃飯的時候,在飯桌上叨咕個不停。

“安安啊,你看你已經26歲了,怎麼也沒有個男朋友,你不急,你媽媽我都快急死了。”

“你看看小區裏王嬸,年紀和我差不多大,外甥都抱上兩個。”

“安安你什麼時候也能讓你媽,在那些姐妹麵前硬氣一回哦~”

……

諸如此類的話,宋以安這幾年聽的耳朵都長出繭子來了。上學時,不讓談戀愛,大學畢業工作後,卻開始催婚。宋以安也不知道,周玉蘭女士怎麼想的。難道大學畢業找到工作後,沒有對象的人“犯法”嗎?

剛開始工作那會,宋以安還很反感周玉蘭女士的嘮叨,每年的飯桌上,宋以安的父親宋朝先生常常隻會附和著周玉蘭女士的話語,而周玉蘭女士在飯桌上的話題都盡圍著宋以安的婚姻情況轉。

後來習慣了,宋以安逐漸“反客為主”,掌握了主動權,主動要求周玉蘭女士給她安排相親,要安排一個青年才俊才行。她以為這樣會激起周玉蘭女士的“逆反心理”,就不會催著自己找對象。

宋以安沒想到自己玩脫了,正中周玉蘭女士下懷。現在周玉蘭女士安排相親安排的特別起勁了,還和小區的其他退休阿姨成立了“相親委員會”,成功,哦不,是順便帶動了小區的單身青年整體相親頻率。

宋以安常常扶額歎息,怎麼和網上的段子不一樣呢?網上叫“走父母的路,讓父母無路可走”。

她現實的情況是“走父母的路,讓自己無路可走。”

這不,在宋以安的側麵努力下,周玉蘭女士的好姐妹王嬸,在經過長時間的挑選後,又給宋以安物色了個相親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