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法象(1 / 3)

一、法象

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而“始作八卦”,易必然從“觀象於天”開始。

“法象莫大乎天地”觀察天地就能得到象與法,也即“法象”。“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見太極兩儀四象是八卦即法象的起始。法象與太極之間是什麼關係呢?怎麼依著它們就畫出了三條線的八卦?以文明早期的環境,這種問題的答案不可能是什麼複雜的事,隻會非常原始。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既起自“仰則觀象於天”“見乃謂之象”,被畫下的可以見到的天的樣子即是易的第一個象也就是太極。

直觀的天上無非日月星辰和雲雨雷電,天最大而亙古不變,人人都可以隨時抬頭看著。古今所見的天隻會一樣的,伏羲不可能看到有什麼不同,也更不可能有人會看到天的樣子有如陰陽魚狀。

“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天上日月最大,“乾為天為圓”天就是圓形,如太陽的樣子。這種肉眼直觀的非常簡單明了的自然現象,是人都知道,有什麼好說的呢?但既然是關於遠古發生的事,就必須需要推定:伏羲“仰則觀象於天”後不是直接畫了三條線,而無疑是先畫下了像太陽的代表天的圓形,就產生了象圖1。

畫個太陽就是似天的象,這似乎沒啥好再說的。大概正是這種人人都在天底下活著太過普通的事,才造成了千百年下來都無人可解釋:如何能看天看地就畫出了八卦?因此,畫天這個很簡單的事,卻需要返回到原始狀態作深入的追溯,才可能找尋到易的本源。

原始人類對天和太陽的崇拜是很早的事了,遺留的岩畫顯示,數萬年前的人類已經在畫動物人形等各種樣子,天上太陽最大,以手畫圓模仿太陽也就是在模仿了天。但從誰開始能在石壁上畫出一個標準圓形的太陽了呢?僅僅用手很難畫出標準圓形,需要借助工具,如旋轉樹杈或圍繞木棍旋轉繩子。借助工具畫象用以表達天,不同於畫牛畫豬,也不同於僅用手畫的不是很圓的太陽。這種區別在文明之初時,對於原始狀態下的古人來說,會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崇拜天不同於崇拜雲雨動物什麼的,是屬於極致崇拜。

可以想見,當伏羲“仰則觀象於天”後在石壁上畫了象,並向眾人宣講:這不止是太陽的樣子,是代表了最無上的天的完整正確的樣子,我將傳達天的意誌!蒙昧的眾人能不對他頂禮膜拜嗎?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伏羲作易從像天的象這個極致的起點發端,代表了那個原始時期的最高智慧。

1、象有一點很簡單,卻極其重要,需要反複明確-像是太陽,才能像天,即“象也者,像此者也”。這個借助工具畫出來的象,得到了兩樣可見的:除了一個外圓,還必會有一個圓心-無論它多小。也有一個不可見的定長半徑-無論它是多短多長。作象的過程中,圓心不可移動,半徑也不可改變。伏羲一定注意到象帶著這種直觀的特征-不僅僅隻有可見的外圓,還必定有個可見的圓心。因此,這個初始易來的象,要如何準確而恰當的稱呼它呢?大與極-太極!

2、象字本身是指人類所見的最大的陸生動物,用象來形容表達天的樣子,是取一個事物最大表象的意思。如要表示馬,所畫的就是馬的整個輪廓形狀,而不是它的某個部分,即要取大。區分馬與牛的前提是見過整個馬與牛,要分辨它們的某個部分如馬蹄牛蹄時,同樣需要這個前提。象代表了人類所能見到及所能表達出來的;直觀感受到自然界。要認識到自然界的樣子,畫下天地至簡單卻很標準的形象,就用法象二字來表達。象的概念是:人類所能見到又能表達出來的整個自然界的大形象。是再區別和分辨其它東西的基礎。

3、就如伏羲畫出了八卦一樣,“仰則觀象”已經帶有主動的意思,即不能光看著不動,必須要實際去畫,天的樣子被最先畫了下來。“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古人觀察天上的日月誰知到有多少年?但直到伏羲才開始了真正的“像也”,“仰則”與“俯則”本身就是易的發端,觀察天地並“擬諸其形容”,行動“象之”出它們,這種人類以天地為對象的一種特定行為被古人稱作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