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鈍感力就個人而言,除了天生頓感的人可以受益,大部分天生高敏感人強調頓感很容易走向逃避,高敏感人能感覺到,但為了讓自己好過一點去“頓感”,大多數時候會變成壓抑感受、逃避現實。
對許多高敏感人來說,想清楚後達到自洽,可能比壓製後的“頓感”有效得多。
當然,也不一定想得清楚,那就向書中求,當然,也可能求不得,那就這樣吧,我接受我有這樣的感受,我也接受我找不到答案,人生就是這樣,不總是開心,甚至總是痛苦,不總是完美,甚至總有缺憾。
人生無常,人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不確定的人生,這是無常觀,無常觀對應無我觀,我以前從來沒想到過。
什麼是“我”,肉體嗎?那健身之後的你還是你嗎?整形之後的你還是你嗎?是的,所以“無我”不是虛無主義,而是強調“我”是變化的。
因果律說因緣聚合,現象產生,每個人因緣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我”。
因緣可以變化,而且在不斷變化,所以上一刻的“我”隻是那一瞬間的“我”,下一刻因緣變化,“我”也會改變。
因果律、無常觀、無我觀是抵抗“標簽化”個人的有力憑證,也是抵抗反芻思維(不斷回想之前的痛苦記憶)的有力武器。
“我”其實是“無我”,那就不存在我一直是失敗、成功、怯懦、勇敢的,而是我一瞬間是失敗、成功、怯懦、勇敢的。
因緣聚合,現象產生,緣起為誰,現象即為誰,隻是因緣條件眾多,因果律不是直線型,所以不是簡單的“做一件好事,收獲一個好命”。
為什麼我們會把最不好的態度留給家人,把好的態度留給別人呢?其實這裏麵藏著一個深刻的需求--尋求認同,家裏的人早就知道你是什麼樣子了,你也知道家人是什麼樣子了,所以外人因為不了解,我們就像給對方留下好(自認為的)印象。
其實很多情緒都是尋求認同的鍋,我們想得到強者的認同,我認同的人的認同,我不認同的人的羨慕(本質也是求認同),從而達到一種自戀,最終指向自我存在感,感受到自己存在有價值,而不是虛無。
你和你自己的關係,就是你和他人的關係,你和世界的關係,其實很多人內心深處都是討厭自己的,隻是不敢承認、逃避。
為了擺脫這種不喜歡自己導致的低自我價值感,有的人選擇攻擊他人讓自己處於高位,得到一種虛幻的自我價值感(其實是一種仗勢,仗高位的勢)。
有的人會選擇無限達到世俗的評價標準,比如說瘋狂賺錢,他的目的表麵是為了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本質上是過上別人羨慕的的生活,因為這種生活會讓他得到很多人的認同,這種認同讓他產生了自我價值感,這種自我價值感和前麵的“仗勢”不同,它是真實的,可這種靠他人認同獲得價值感的方式不穩定,因為外界的標準可能不斷變化,渺小的個人是很難達到的。
所以找到自己的“標準”,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才是喜歡自己的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