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麼以第一次文代會作為當代文學的起點?
我們認為中國當代文學既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承續,又是社會主義文學發生和發展的起點。從20世紀文學發展的曆史來看,五四文學革命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開創了一個新的文學時代。
從五四文學革命到大革命時期的革命文學,從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文學到40年代的抗戰文學和延安文學都與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傳統有著密切的一脈相承的關係。其中,包括張揚民主與科學精神,堅持反帝、反封建的現代風格,書寫革命與解放的宏大敘事,展開民族與國家的現代想象,繼續以白話文為基礎,吸收外來文學經驗和樣式,變革民族、民間文學傳統,打造文學的現代形態。
從這些意義上來說,以第一次文代會為起點的中國當代文學既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內在延伸,又是中國文學由古代向現代轉換的自然發展。但是,這一轉換又是在迥異於此前的社會製度的改變,新中國文學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文學體製上以一體化為主導,以工農兵為主要服務對象,這從五四以來形成的多元化文學格局形成顯著比照,1949年7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文代會正式為文學實行上述轉變的一個總動員,是為新中國文學舉行的隆重的奠基禮。
因此,第一次文代會不僅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開端,也是從中國現代文學到當代文學的轉折點。
二、文學領域的批判運動
(1)關於電影《武訓傳》的討論
討論:賈霽的《不足為訓的武訓》、毛澤東的《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
評價:對電影《武訓傳》的討論乃至批判,涉及到如何運用正確的觀點評價曆史和曆史人物問題。對文藝創作有爭議的作品進行討論或論爭是有必要的,但由於采取行政領導的方式,用簡單粗暴的態度和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將思想問題、文藝問題、學術問題當做對資產階級唯心主義鬥爭的政治問題進行批判,給我國當代文藝運動和文學創作帶來了深遠的消極影響。這種批判是非常片麵、極端和粗暴的,是不準確的,它開啟了名為討論、實為批判的文藝運動鬥爭的先河。
三、當代文學的提出
在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的提法最早出現在50年代後期,它的出現不僅僅是單純的時間劃分,同時有著現階段的未來文學的新質的指認和預設內涵。當代文學史社會主義文學的這一理解,一直延續到80年代以後的若幹文學史的寫作中。
四、對第一次文代會的評價
第一次文代會是一次盛會,規模大、人數多。它在中國當代文學史、藝術史和其他專史上都應占有一定的位置,標誌著中國現代文學的結束,中國當代文學的開始,既有積極意義,也有負麵影響,要辯證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