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為總理之後,成毅每天都忙的腳不離地,處理著帝國經濟發展的工作。

而經過係統給予的記憶,成毅已經弄清楚這個世界的曆史和局麵了。

1819年,隨著神聖普魯士國的戰敗,各國代表前往高盧巴黎,在幾個月時間內簽訂了《巴黎和約》。

合約中嚴格限製神聖普魯士國的軍事,經濟,工業等方麵的發展。

並且將神聖普魯士國全部海外領土瓜分,同時將神聖普魯士國最為發達的萊茵蘭工業區交給高盧國管理,並且強迫神聖普魯士國割讓八分之一本土土地。

在軍隊方麵,將空軍和海軍全部取消,陸軍人數限製在10萬人以內,不得裝備大口徑火炮。

除此之外,每年還需交給戰勝國5億帝國幣。

……

各種條約限製的內容,簡直大大小小完全說不過來。

而直到現在,各國的實力又有明顯的對比。

比如高盧國,作為對抗神聖普魯士國的主力,在上次大戰中足足戰死了200多萬人,另有將近300多萬人受傷。

而且因為戰場一直都是在高盧國本土進行,所以使得高盧國北部的核心工業區幾乎全部打成廢墟,雖然有海外領土進行支援補給,但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還是沒有像之前那樣強大。

不過即便是這樣,高盧國依舊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和日不落帝國一起主宰著世界上大部分地區。

相較於高盧國,日不落帝國境內倒是好了不少,但是仍舊有100多萬人死在高盧國境內,這對本土人口本就較少的日不落帝國進行了一次打擊,而且這次戰役幾乎使日不落帝國失去了數百年來的大部分資產。

但是作為頭號霸主,依靠金融霸權,和龐大的海外領土,以及依舊強大無比的海軍艦隊,維持住了日不落帝國的霸主地位。

相較於這兩個國家,燈塔之國可謂是發展迅速,不但取代了日不落帝國的經濟第一的位置,而且超越了日不落帝國成為第一大工業國,並且在海軍建設上也不比殖民國差。

而且由於它參戰的較晚,等登上歐羅巴洲時,戰場的局麵已經十分明了了,以神聖普魯士國為首的協約國家,已經是強弩之末了,而燈塔之國憑借這次戰爭,坐上了戰勝國的席位,未來的發展可謂前途無量。

而至於同樣和日不落帝國,高盧國為盟友的東方憲兵國,則是在戰爭即將結束的前一年,國內先後爆發兩次革命,不但帝製被推翻,國家也被取代。

而取代他的是紅色憲兵國,紅色憲兵國在導師的帶領下,不但推翻帝製,而且還將國內的資本家給推翻,建立了一個屬於人民的國家,形成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

並且在下一任領導人,慈父的帶領下,迅速走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迅速完成了工業化,從號稱西方世界最弱的大國,發展成為可以影響整個西方世界的國家。

而在東方世界,較為落後的東方出現了一個國家,旭日國。

旭日國憑借著學習,成為了東方少有的較為先進的國家,在上次大戰中,憑借著跟在殖民國身後,偷襲神聖普魯士國在大平洋上的海軍基地和島嶼,居然也混到了一個戰勝國的位置。

而因為旭日國是一個島國,所以他的海軍居然發展到了能和日不落帝國,燈塔之國並駕齊驅的規模。

……

而成毅一上台就馬不停蹄對經濟發展做了各種措施,同時加大對工業的投資,畢竟工業才是一個國家立足的根本。

但是令他沒想到的是壓根沒什麼效果。

為什麼呢?

因為神聖普魯士國,現在既沒錢又沒工廠企業。

原先大規模普魯士國政府管理的工廠和企業,大部分都在萊茵蘭工業區,被高盧國所接管,每年所產生的經濟價值,大部分則全是被高盧國拿走了,如果不是為了穩住帝國新政府的統治,可能高盧國的人將全部拿走。

而那些私人企業,則是每個企業身後都有不小的後台,帝國政府,哪怕是想強製征用工廠,也會被他們強製抵製,最終全部跑到其他國家。

至於新開設工廠則是需要大量的資金,而帝國政府此時此刻,就連養自己都快沒錢了,哪還有多餘的錢去開工廠啊。

而且民主黨雖然為執政黨,但是獲得選票數額僅為42%,第二大黨基民黨也同樣有30%左右的選票率,這也就使得會議上的每一項都無法徹徹底底的落實,另外成毅也不是完完全全的國家最高領導人,畢竟老總統興登堡仍然身居高位。

因此,這也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中。

除非是能夠找到其他東西來轉移矛盾。

成毅無奈地扔下了手中的筆,仔細的思考著什麼辦法可以化解危機。

他就坐在那裏沉思著沉思著。

忽然他好像想到了什麼,一臉興奮的拿起電話,撥通了黨衛隊的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