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未雨綢繆(1 / 2)

看完了從各處彙總過來的資料,我心裏的疑團漸漸散開,思路變得更清晰了。這幾年經濟高速發展,國內各種產業如雨後春筍而起,瘋狂地爭奪這龐大的市場。同時,隨著國家對各城市地區的基礎改造,同樣也帶動了許多工商業的發展,其中和老百姓最貼切的就是房地產業。

僅僅不到十年,國內房地產市場就從原先的政府開發轉變成了公司經營,從審批地皮,到開發建造,其利潤非厚,引起了不少企業注意。無論是有無實力的的公司,都想在這行裏分杯羹,搶塊肉吃吃,進而是各處地產項目蓬勃而起,發展得尤為迅猛。

第一個邁入這行的獨吃肉,第二步分肉吃,第三步隻能喝湯……。中國的商業就是這樣,一見到有錢賺大家全一擁而上,恐怕落他人之後。地產業的興旺發達,同樣也牽涉到了其它行業,進而造成成本大幅度上升。打個比方來說,原本鋼筋水泥的價格成本為一,供應雖然緊張些,但還能滿足市場,地產業如此迅猛發展,就立即拉動了原料的價格,從基礎為一上漲到了二至三倍,甚至還有繼續漲價的趨勢。

這對生產企業一開始來說是好事,可時間長了同樣也會造成直接原料的上漲。同樣,建築成本上升,就使得開發商轉移成本,轉嫁到了售樓價格上去。這些都是一環套一環的,用句簡單地話來說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引起了買不起房的老百姓強烈不滿。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雖然暫時對經濟有所損害,可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性。有求就有供,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以前沒有遇到過的事都會一一出現,換句話來說也是市場自我的調整。這在西方世界早就有過經曆,用不著大驚小怪。房子賣不出去。開發商自然也會相應地降低房價,謹慎控製房地產業的投入。市場供求關係決定市場價格,急劇升溫的建築材料價格也同樣因為這個會相應降低。不僅僅是一個地產業,其實現在在其它行業也是如此,隨著科技發展,運輸發達,地球各國經濟早就緊密結合在一起。市場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複雜化,而不像十多年前那麼單一。

不過,柳長風旁敲側擊地提醒了我,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很有可能以市場調解為由出點亂點子,以表達政府一副勤政愛民地決心。這麼做,在中國千年曆史上並不希奇,隨便翻閱下曆史課本。就能找到一大堆朝廷碰上麻煩後就拿商人開刀的典故,何況,如今不少企業還是國有製,要辦起來更是簡單,拍拍腦袋動動嘴皮子,再出個紅頭文件什麼就都解決了。至於會造成什麼樣地後果,那就不是決策者所考慮的東西。

未雨綢繆,現在雖然還看不出什麼,可既然柳長風已經提醒了我,再不做準備我就真是傻瓜了。不過,這事可不小,一旦出手失誤帶來的損失是難以預料的。為了保險起見,我在東南多呆了幾天,還特意叮囑公司在東南的辦事處,讓他們幫我收集東南鋼鐵的每天生產數量和原料庫存。一旦發生變化馬上通知我。以隨時行動。

東南鋼鐵可是國內鋼鐵的龍頭,和上層地關係又是錯綜複雜。如果有異動的話,正表明了我判斷的正確。等回到香港後,我又找來高峰,把此事和他仔細談了談,問問他的看法。

“房地產我不熟悉,不過以我來看,政府進行市場的行政調控,這可能性還是有的。”高峰在我收集資料的同時就得到了消息,這幾天也在對此事判斷,一開口就下了結論。

“我記得在鋼鐵行業生產中,我們國家還從來沒有過這種調控吧?”我忍不住問道,這個疑問是我在東南的時候想到地,作為老法師的高峰應該比我更有發言權。

高峰搖搖頭,淡然道:“這隻不過是外行的看法,從國內每年鋼鐵產量來說的確是逐年遞增,但調控不是沒存在過,隻不過是局限於某些必要的企業而已。”

“這話怎麼說?”

“很簡單,作為國有的大型鋼鐵公司,以前一直有每年地生產定額,這雖然從表麵上來說是一種生產計劃,或者講是發展計劃。不過,從行政角度來看,同樣也是一種調控手段,但因為我們國家的鋼鐵產量以前並不高,這種調控手段一直都是以發展為主,限製的非常罕見,所以你不在這行,不清楚也是正常的。”

高峰的解釋讓我明白了些,我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又問道:“高總,按你的經驗來看,如果政府出台這種政策的話,會怎麼做呢?對整個市場又有什麼影響呢?”

高峰思索了一下,這才答道:“關於這點,其實我這兩天也一直在考慮,不過現在的企業和以前的企業大不相同了,雖然說許多企業還是國有,可畢竟和十幾年前的國有不一樣,自負盈虧,獨立核算,這方式從提出到現在已經好幾年了,就連銀行等企業也逐漸這麼經營起來,如果調控手段一出,一定會影響到這些企業地自身發展,這是任何一個老總都不願意看見地,能坐在種位置上的人絕對不是傻瓜,他們當然不希望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