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慈雲寺的僧人們,天明後發現不見了三藏師徒們,都說道:“不曾留得,不曾別得,不曾求告得,清清的把一個活菩薩給放走了!”
正說著,隻看見南關廂有幾個大戶過來請唐僧他們。眾僧人拍手後悔道:“昨晚不曾防禦,今早都駕雲離開了。”
眾人一齊望著空中拜謝。這些話一講,滿城中的官員人們,全都知道了。叫上這些大戶人家,都置辦五牲(作祭品用的五種動物:牛、羊、豕、犬、雞)花果,往唐僧他們的生祠去祭獻酬謝恩情。
卻說唐僧四人,餐風宿水,一路上平寧,行走有半個多月。
忽然一日,看見一座高山,唐僧又驚悚恐懼地說道:“徒弟們,那前麵的山嶺高峻陡峭,是必要小心!”
行者笑道:“這邊的路上將近佛地,一定沒有什麼妖邪,師父放心不用憂慮。”
唐僧說道:“徒弟,雖然佛地不遠了。但是前些日子那慈雲寺裏的僧人說,到天竺國都下有二千裏,還不知道是有多少路哩。”
行者說道:“師父,你好是又把烏巢禪師的《心經》忘記了?”
三藏說道:“《般若(bō rě)心經》是我隨身的衣缽(傳授下來的思想、學問、技能等)。自從那烏巢禪師教導後,哪一日不念,那一時忘了?顛倒也能念得來,怎麼會忘得!”
行者說道:“師父隻是念得,不曾求到那師父解得。”
三藏說道:“猴頭!怎麼又說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了嗎?”
行者說道:“我解得,我解得。”
自這句話說完,三藏、行者再不作聲。
旁邊笑倒了一個八戒,喜壞了一個沙僧,八戒說道:“嘴巴!你像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哪裏的禪和子,聽過講經,哪裏的應佛僧,也曾經見過說法?在那裏弄虛頭,找架子,說什麼‘解得’!怎麼就不作聲了?我們聽講呢!請解經!”
沙僧說道:“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長話,哄著師父走路。他曉得弄棒罷了,他哪裏曉得講經!”
三藏說道:“悟能、悟淨,不要亂說。悟空解得是無言語的文字,乃是真解。”
他們師徒正說話間,卻倒也走過了許多路程,離了幾個山岡,在路旁早早看見一座大寺院。
三藏說道:“悟空,前麵是一座寺院啊。你看那寺院,倒也
不小不大,卻也是琉璃碧瓦;半新半舊,卻也是八字紅牆。隱隱見蒼鬆偃蓋,也不知是幾千百年間故物到於今;潺潺聽流水鳴弦,也不道是哪朝代時分開山留得在。山門上,大書著‘布金禪寺’;懸匾上,留題著‘上古遺跡’。”
行者看得是“布金禪寺”,八戒也說道是“布金禪寺”。
三藏在馬上沉思道:“‘布金’······‘布金’······這莫不是到了舍衛國界了嗎?”
八戒說道:“師父,稀奇啊!我跟隨師父幾年,更加不曾看見師父識得路,今日師父也識得路了。”
三藏說道:“不是。我經常看經誦典,經典上說是佛在舍衛城祇(qí)樹給孤園。這祇園說是給孤獨長者跟太子買了,請佛講經的。太子說:‘我這祇園不賣。他若是要買我的祇園時,除非黃金滿布園地。’給孤獨長者聽說後,隨即以黃金為磚,布滿了園地,才買到了太子的祇園,才請到了世尊講解佛經。我想這布金寺莫非就是這個故事?”
八戒笑道:“造化!若是就是這個故事,我們也去摸他塊把磚兒送人。”
大家又笑了一會兒,三藏才下得馬來。
他們進到山門裏,隻看見那山門下有許多人,挑擔的,背包的,推車的,整車坐下;也有睡覺的去睡覺,講話的去講話。人們忽然看見他們師徒四人,俊的又俊,醜的又醜,大家都有些害怕,卻也就讓開了些路兒。
三藏生怕行者他們惹事,口中不住地隻是叫著:“斯文!斯文!”
這時候,行者他們卻也收斂。轉過金剛殿後,早早有一位禪僧走了出來,卻也威儀不俗。真是:
麵如滿月光,身似菩提樹。
擁錫(錫杖)袖飄風,芒鞋(草鞋)石頭路。
三藏跟他打了問訊。
那僧人急忙還禮,問道:“師父從何而來?”
三藏說道:“弟子陳玄奘,奉東土大唐皇帝旨意,差往西天拜佛求經。路過寶方,造次來拜見,便求借一宿,明日就行走。”
那僧人說道:“荒山的十方常住(僧、道稱寺舍、田地、什物等為常住物,簡稱常住),都可以隨喜;況且長老是東土的神僧,能夠得以供養,幸甚。”
三藏感謝了,隨即呼喚他們三人一同行入。走過了回廊香積,直接走入了方丈。相互見禮後,分賓主坐定。行者三人,也垂手坐了。
話說這時寺中的人們聽說到了東土大唐取經的僧人,這寺中若大若小,不問是不是長住的、掛榻的、還有那些長老、行童(童仆),一一都來參見。喝過茶後,擺上來齋供。這個時候那長老還正在開齋念偈(jì),而八戒卻是早吃要緊,把饅頭、素食、粉湯往嘴裏一攪就直接下去了。這時候方丈裏麵卻也人多,有知識的都讚歎三藏威儀,好玩耍的都觀看八戒吃飯。
卻說沙僧眼溜(眼睛尖),能看出來底細,偷偷地把八戒捏了一把,說道:“斯文!”
八戒吃得忙的很,急的叫了起來,說道:“斯文斯文!肚裏空空!”
沙僧笑道:“二哥,你不曉得,天下多少的‘斯文’,若是論起肚子裏來,正像你我一般哩。”
八戒方才肯住了。吃完齋飯,三藏念了結齋後,左右侍候的撤了席麵,三藏又稱謝了。
寺裏的僧人們問起從東土過來的原因,三藏說到了古跡,才問起這布金寺名的因由。
那些僧人回答說:“這寺院原本是舍衛國的給孤獨園寺,名字又叫祗園。因為是給孤獨長者請佛來講經,用金磚布地,又改成了現今的名字。我們這寺院一望之前,乃是舍衛國。那時候給孤獨長者正在舍衛國居住。我們這荒山原來是長者的祗園,因此就命名給孤布金寺。寺院後邊還有祇園的地基舊址。近年間,若是遇到時雨滂沱,還淋出過金銀珠兒。有造化的人,往往能拾著。”
三藏說道:“話不虛傳果是真啊!”
又問道:“剛才進寶山的時候,看見山門下兩廊那裏有許多騾馬車擔的行商,他們為什麼在這裏歇宿?”
眾僧人說道:“我們這座山喚作百腳山。先年且是太平,近來因為天氣循環,不知道怎麼的,生出了幾個蜈蚣精,常常在路邊傷人。雖然不至於傷命,其實人都不敢走。山下有一座關,喚作雞鳴關。隻等到了雞鳴之時,才敢走過去。那些客人因為到來晚了,隻恐怕不便,權且借我們這荒山住一晚,等雞鳴後就會起行。”
三藏說道:“我們也等雞鳴後去吧。”
師徒們正說著話,又看見拿上齋飯來,唐僧他們就又吃了齋飯。
這個時候上弦月(農曆初七或初八)皎潔明亮。
三藏與行者在寺裏步月閑行,又看見一個道人過來通報道:“我們老師爺要見見中華的人物。”
三藏急忙轉身,看見一個老和尚,手中持著竹杖,向前作禮,他問道:“這位就是從中華來的師父?”
三藏答禮後,說道:“不敢。”
那老僧人稱讚不已,因而問道:“老師高壽?”
三藏說道:“虛度四十五年了。敢問老院主尊壽?”
老僧人回答道:“比老師癡長一花甲呀。”
行者說道:“今年你是一百零五歲了。那你看看我有多少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