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朱紫國唐僧論前世,孫行者揭榜做良醫(1 / 3)

話說三藏師徒們,洗汙穢之胡同,上逍遙之道路,光陰迅速,又正值炎熱夏天。正是:

海榴舒錦彈,荷葉綻青盤。

兩路綠楊藏乳燕,行人避暑扇搖紈(wán,紈扇,用細絹做的扇子)。

正前進行走的時候,忽然看見有一座城池相近。

三藏勒馬叫道:“徒弟們,你們看那裏是什麼去處?”

行者說道:“師父原來不識字,虧你是怎麼領著唐王的旨意離開朝堂呢!”

三藏說道:“我自幼為僧,千經萬典皆通,怎麼說我不識字?”

行者說道:“既然識字,怎麼那城頭上的杏黃旗,明書著三個大字,就認不出來,卻詢問是什麼去處,為什麼呢?”

三藏喝道:“這潑猴胡說!那麵旗被風吹得亂擺,縱然有字也看不明白!”

行者反問道:“怎麼偏偏老孫看得見?”

八戒、沙僧說道:“師父,別聽師兄搗鬼。這般的遙遙望見,城池尚且不能看明白,如何就能看見是什麼字號?”

行者說道:“那不是‘朱紫國’三個字?”

三藏說道:“朱紫國必定是西邦的王位,卻要去倒換關文了。”

行者說道:“這都不用說了。”

不多時,就到了城門口,然後下馬過橋,進入三層門裏,真的是好一個皇州!隻看見:

門樓高聳,垛堞(duǒ dié,城牆上凹凸狀的短牆)齊排。周圍活水通流,南北高山相對。

六街三市貨資多,萬戶千家生意盛。果然是個帝王都會處,天府大京城。

絕域(極其遙遠的地方)梯航(梯與船,登山渡水的工具)至,遐方(遠方)玉帛盈。

形勝(中國文化中特有的概念,相當於“風景勝地”)連山遠,宮垣接漢(銀河)清。

三關(關口)嚴鎖鑰(yuè,指在軍事上相當重要的地方),萬古樂升平。

師徒們在那大街市上行走時,隻看見那些人物軒昂(形容精神飽滿,氣度不凡),衣冠齊整,言語清朗(清楚響亮),真不亞於大唐世界。那道路兩邊做買做賣的人們,忽然看見豬八戒相貌醜陋,沙和尚麵黑身長,孫行者臉毛額廓(臉上都是毛,腦門寬闊),就丟開了買賣,都上來爭著觀看。

三藏隻是叫道:“不要惹是生非!低著頭走!”

八戒遵依三藏的話,把個蓮蓬嘴揣在懷裏,沙僧不敢仰視,隻有行者東張西望的緊緊跟隨在唐僧左右。那些有事兒做的人,看看兒就回去了。有那些遊手好閑的,並著那些頑童們,哄哄笑笑的,都上前拋瓦丟磚,與八戒作戲逗樂。

唐僧捏著一把汗,隻是叫八戒:“不要生事!”

那呆子就不敢抬頭。

不多時,轉過隅(yú,角落)頭,忽然看見一座門牆,上麵有“會同館”(官署名。掌管接待引見邊地少數民族首領、外國使者的地方)三個字。

唐僧說道:“徒弟們,我們進這衙門去。”

行者問道:“進去幹什麼?”

唐僧說道:“會同館乃是天下通會通同之所,我們也能進去打攪,先到裏麵安歇下來。等我去見駕,倒換了關文,再出城趕路。”

八戒聞言後,從懷中抽出嘴來,把那些跟隨著觀看的人,猛地嚇倒了數十個。

他上前說道:“師父說的是。我們先到裏邊藏下,免得這夥鳥(diǎo)人吵嚷。”

於是他們就進館去了。那些圍觀笑鬧的人方才漸漸地散開退走了。

卻說那會同館中有兩個大使,乃是一正一副,都在廳上查點人夫,要往哪裏去迎接官員。

忽然看見唐僧他們到來,個個心驚,齊聲問道:“是什麼人?是什麼人?往哪裏走呢?”

三藏合掌說道:“貧僧乃是東土大唐駕下,差往西天取經的人。今日到達寶方,不敢私自通過,有關文要調換查驗後放行,權且借用高衙暫時歇一歇。”

那兩個館使聽說後,屏退了左右,各自整冠束帶,走下廳堂迎上來相見。立即命人打掃客房給三藏他們安歇,又叫人置辦清素的供應食物。三藏謝了。二官隨後帶領著人夫,出廳離去了。

手下人請他們去客房安歇,三藏跟著就走,行者恨恨地說道:“這廝們憊懶!怎麼不讓老孫在正廳?”

三藏說道:“他們這裏不服我大唐管轄,又不與我國相連,況且不時又有上司過客往來,所以不好留在這裏招待。”

行者說道:“這等說的話,我偏偏要他們來招待!”

正說著,有管事的送來了館裏供應的食物,乃是一盤白米、 一盤白麵、兩把青菜、四塊豆腐、兩個麵筋 、一盤幹筍、一盤木耳。

三藏叫徒弟們收了,然後謝了管事的。

管事的說道:“西房裏有幹淨的鍋灶,柴火也方便,請你們自去做飯。”

三藏說道:“我問你一聲,國王可在殿上嗎?”

管事的說道:“我們萬歲爺爺久不上朝,今日乃是黃道良辰(泛指宜於辦事的好日子),萬歲爺爺正與文武多官商議出黃榜(用黃紙書寫的皇帝的公告)。你們若是要倒換關文,趁此機會趕緊去,還能趕上;到了明日,就不能見到了,到時候還不知道要等候多少的時日呢。”

三藏說道:“悟空,你們在這裏安排齋飯,等我急急地去驗了關文後,回來吃了飯就走路。”

八戒急忙從行李中取出袈裟關文。三藏整束好後就去進朝,隻是吩咐徒弟們,千萬不可出外去生事。

不一時,就到了五鳳樓前。說不盡那殿閣崢嶸(形客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築物的高大聳立),樓台壯麗。三藏直接走到端門外麵,煩請奏事官轉達給天廷,想要調換驗看關文。

那黃門官果然到玉階前,啟奏道:“朝門外有東土大唐欽差的一員僧人,前往西天雷音寺去拜佛求經,想要倒換通關文牒,正在聽宣。”

國王聞言喜道:“寡人久病,長時間不曾登朝;今天上殿出榜招醫,就有高僧到來我國!”

立即傳旨把三藏宣到了玉階下。三藏就俯伏朝上禮拜。國王又把他宣上金殿賜坐,又命光祿寺去辦齋宴。三藏謝了恩,將關文獻了上去。

國王看完關文後,十分歡喜地說道:“法師,你那大唐,有幾朝君正?幾輩臣賢?至於唐王,因為什麼作疾又起死回生,派你遠涉山川去求經?”

這長老因為詢問,立即欠身合掌說道:“貧僧那裏:

三皇(伏羲、燧人、神農)治世,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分倫。

堯舜正位,禹湯安民。成周(西周時期的東都,又稱洛邑)子眾,各立乾坤。

倚強欺弱,分國稱君。邦君十八,分野邊塵。後成十二,宇宙安淳。

因無車馬,卻又相吞。七雄爭勝,六國歸秦。天生魯沛,各懷不仁。

江山屬漢,約法欽遵(恭敬遵奉)。漢歸司馬,晉又紛紜。南北十二,宋齊梁陳。

列祖相繼,大隋紹真。賞花無道,塗炭(蹂躪,摧殘)多民。我王李氏,國號唐君。

高祖晏駕(帝王死亡的諱稱),當今世民。河清海晏,大德寬仁。

茲因長安城北,有個怪水龍神,刻減甘雨,應該損身。夜間托夢,告王救迍(zhūn,災難,危難)。

王言準赦,早召賢臣。款留殿內,慢把棋輪。時當日午,那賢臣夢斬龍身。”

國王聞言,忽然呻吟出聲,問道:“法師,那賢臣是從哪邦來的人?”

三藏說道:“就是我王駕前的丞相,姓魏名徵。他上識天文,下知地理,能辨陰陽,乃是安邦立國的大宰輔。因為他夢中斬了涇河龍王,那龍王告到陰司,說我王許諾救他卻又殺之,因此我王就得了急病,漸漸地感覺性命垂危。魏徵又寫了一封書信,讓我王帶到冥司,去寄給酆(fēng)都城的判官崔玨(jué)。不一會兒,唐王身死,到了三日後又得以起死回生。得虧了魏徵,感動崔判官,改了文書,給我王加了二十年壽數。如今要做水陸大會,因此派遣貧僧遠涉道途,詢求諸國,去拜佛祖,取《大乘經》三藏,超度孽苦(拯救鬼魂超脫苦難)升天。”

那國王又呻吟感歎道:“誠然乃是天朝大國,君正臣賢!哪像我寡人久病多時,並沒有一臣能拯救。”

長老聽說後, 偷眼觀看,看見那皇帝麵黃肌瘦,形貌脫相神思衰弱。長老正想要啟問時,有光祿寺官過來奏請給唐僧奉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