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三藏遵守菩薩教旨,收了行者,給八戒、沙僧剪斷二心,鎖籠猿馬(指收回凡心),他們同心戮力,趕赴西天。說不盡那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經曆過了夏月炎天,卻又到了三秋霜景。隻見那:
薄雲斷絕西風緊,鶴鳴遠岫(xiù,山)霜林錦。光景正蒼涼,山長水更長。
征鴻(遠飛的大雁)來北塞,玄鳥(古時對燕子的稱呼)歸南陌。客路怯孤單,衲衣容易寒。
師徒四人,不斷往前行走,漸漸覺得熱氣蒸人。
三藏勒馬說道:“如今正是秋天,卻怎麼反而有熱氣?”
八戒說道:“師父原來不知道。西方路上有一個斯哈哩國,乃是日落的地方,欲稱呼為‘天盡頭’。若是到了申酉時,國王差人上城,擂鼓吹角,混雜著海水沸騰的聲音。日乃是太陽真火,落於西海之間,如同火淬(cuì)水,接聲滾沸;若是沒有擂鼓吹角的聲音混雜在這聲音中,就會振殺城中的小兒。這地方熱氣蒸人,想必到了日落的地方了。”
大聖聽他說完,忍不住笑道:“呆子不要亂講!若是論到斯哈哩國,正好早著呢。似師父朝三暮二(比喻主意多變)的,這等的耽擱,就是從小到老,老了又小,走上老小三生,也還到不了。”
八戒說道:“哥啊,據你說,這裏不是日落的地方,那為什麼這等的酷熱?”
沙僧說道:“想來是天時不正,秋行夏令的緣故。”
他們三個都爭著講的時候,隻看見那道路旁邊有一座莊院,乃是紅瓦蓋的房舍,紅磚砌成的矮牆,紅油的門扇,紅漆的板榻(木板製成的狹長而較矮的坐臥用具),一片都是紅的。
三藏下馬說道:“悟空,你去那戶人家問個消息,問問這裏這麼炎熱是什麼緣故。”
大聖收了金箍棒,整束好衣裳,扭捏的作了個斯文的樣子,抄近路下了大路,徑直走到門前觀看。從那門裏忽然走出來一個老者,隻見他:
穿一領黃不黃、紅不紅的葛布深衣(上衣和下裳連在一起,風格是雍容典雅,大方);戴一頂青不青、黑不黑的篾(miè)絲涼帽。
手中拄著一根彎不彎、直不直、暴節竹杖;足下踏著一雙新不新、舊不舊、熟獸皮製成的頭深平底的鞋子。
麵色像似紅銅,胡須猶如白練。兩道壽眉遮碧眼,一張笑口露金牙。
那老者猛然抬頭,看見行者,吃了一驚 ,拄著竹杖,喝道:“你是從哪裏來的怪人?在我這門口幹什麼?”
行者答禮道:“老施主,不要怕我,我不是什麼怪人,貧僧是東土大唐欽差上西方求經的人。師徒四人,適才到寶方,見這裏天氣蒸熱,一則不解其原因,二來不知道這裏的地名,特來拜問請指教一二。”
那老者這才放心,笑道:“長老不要怪罪。我老漢一時眼花,不識尊顏。”
行者說道:“不敢怪罪。”
老者又問:“令師在哪條路上?”
行者說道:“那南首大路上站著的不是!”
老者叫行者道:“請來,請來。”
行者歡喜,把手一招,三藏立即同八戒、沙僧,牽著白馬,挑著行李走到了近前,都對老者作禮。老者看見三藏豐姿標致,八戒、沙僧相貌奇異少見,又驚又喜;隻得請他們進入裏麵坐下,叫小的們看茶,一邊又讓人置辦齋飯。
三藏聞言,起身稱謝道:“敢問公公:貴處已經是秋天,為什麼卻返回夏季的炎熱了?”
老者說道:“敝地喚作火焰山。沒有春季也沒有秋天,一年四季都炎熱。”
三藏說道:“火焰山卻在哪邊?可會阻住西去的道路?”
老者說道:“西方卻是去不得。那山距離此地有六十裏遠,正是去西方的必經之路,那裏卻有八百裏火焰,四周圍是寸草不生。若是走過那山,就是銅腦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呢。”
三藏聞言,大驚失色,不敢再問。
這時隻看見門外來了一個少年男子,推著一輛紅車兒,在門旁停住,叫了聲:“賣糕!”
大聖拔下一根毫毛,變成個銅錢,問那人買糕。那人接過了錢,也不論好歹,解開車兒上的衣裹,熱氣騰騰的,拿出一塊糕遞給行者。行者把那塊糕托在手中,就好似火盆裏的灼炭,煤爐內的紅釘。
你看他把那塊糕左手倒在右手,右手換在左手,隻是叫道:“熱熱熱!難吃到嘴裏!難吃到嘴裏!”
那男子笑道:“怕熱不要來這裏,這裏就是這等的熱。”
行者說道:“你這漢子好不明理,常言道:‘不冷不熱,五穀不結。’這裏既然這等熱得很,你這做糕的糕粉,從哪裏得來?”
那人說道:“若想知道糕粉米從哪裏來,就去敬求鐵扇仙。”
行者說道:“鐵扇仙怎麼說?”
那人說道:“鐵扇仙有一柄‘芭蕉扇’。若是求來芭蕉扇,一扇熄火,二扇生風,三扇下雨,我們就布種,及時收割,因此能夠得到五穀來養生。要不然,確實是寸草也不能生的。”
行者聞言,急忙抽身走入裏麵,將糕遞給了三藏,說道:“師父放心,不要著急,吃了糕,我跟你說。”
長老接糕在手,向這家的老者說道:“公公請吃糕。”
老者說道:“我家的茶飯還沒有奉請你們吃,怎敢吃你們的糕?”
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飯倒不必賜,我問你:鐵扇仙在哪裏住?”
老者說道:“你問她幹什麼?”
行者說道:“剛才那個賣糕人說,這鐵扇仙有一柄芭蕉扇,求過來,一扇熄火,二扇生風,三扇下雨,你這裏方能布種收割,才得以五穀養生。我想要去尋他討來扇子好扇熄滅火焰山過去,也使這裏能依時收種,得以安生。”
老者說道:“本來是有這個說法;你們卻沒有禮物,恐怕那聖賢不肯過來呀。”
三藏問道:“他要什麼禮物?”
老者說道:“我這裏的人家,十年去拜求一回。要有四豬四羊,花紅表裏,異香時果,雞鵝美酒,還要沐浴虔誠,拜到那仙山,請她出洞,來到這裏施展芭蕉扇。”
行者問道:“那山坐落在什麼地方?喚作什麼地名?有多少裏遠?等我問他要扇子去。”
老者說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字喚作翠雲山。山中有一個仙洞,名字喚作芭蕉洞。我這裏的眾信人們去拜仙山,往回要走上一個月,計算下來有一千四百五六十裏。”
行者笑道:“不打緊,我就去就來。”
那老者說道:“先等等,吃些茶飯,再辦些幹糧,需要兩個人做伴。那路上沒有人家,又多有狼虎,並不是一天就能走到的。不要當成玩鬧的事。”
行者笑道:“不用,不用!我去也!”
說了一聲,行者忽然就不見了,那老者慌張的說道:“爺爺呀,原來是能騰雲駕霧的神人呀!”
且不說這家子人加倍的供奉唐僧。卻說那行者霎時間就徑直到了翠雲山,按住祥光,正自己找尋洞口的時候,忽然聽到了丁丁之聲,乃是山林中有一個樵夫在伐木。
行者立即趨步到樵夫近前,又聽到他說道:
“雲際依依認舊林,斷崖荒草路難尋。
西山望見朝來雨,南澗歸時渡處深。”
行者上前作禮道:“樵哥,問訊了。”
那樵子撇下了柯府,答禮道:“長老要往哪裏?”
行者說道:“敢問樵哥,這裏可是翠雲山?”
樵子說道:“正是。”
行者問道:“有個鐵扇仙的芭蕉洞,在什麼地方?”
樵子笑道:“這裏雖然有芭蕉洞,卻沒有個鐵扇仙,隻有一個鐵扇公主,又名羅刹女。”
行者說道:“聽人說他有一柄芭蕉扇,能熄滅火焰山的火焰,敢是他嗎?”
樵子說道:“正是,正是,這聖賢有這件寶貝,善能熄火,保護那地方的人家,因此稱為鐵扇仙。我這裏的人家用不著她,隻知道她叫做羅刹女,乃是大力牛魔王的妻子。”
行者聞言,大驚失色,心中暗想道:“又是冤家了!當年收服了紅孩兒,聽說是這廝養的。前麵在那解陽山破兒洞遇到紅孩兒的叔子,他尚且不肯給我水,當做是報仇;今天又遇到紅孩兒的父母,該怎麼樣去借到這扇子呢?”
樵子看見行者沉思顧慮,嗟歎不已,便笑道:“長老,你出家人,有什麼憂慮猜疑?從這條小路兒向東去,走不上五六裏,就是芭蕉洞,休得心焦。”
行者說道:“不瞞樵哥說,我是東土唐朝差往西天求經的唐僧的大徒弟。前些年在火雲洞,曾經與羅刹女的兒子紅孩兒有些舊怨,隻恐怕那羅刹女心懷仇怨不給,所以心生憂慮猜疑。”
樵子說道:“大丈夫鑒貌辨色,隻是以求扇子為名,不要認往時的溲話(指過時不頂用的老話),一定借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