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駒鎮,位屬於洛邑郡管轄之內,鎮中有一寺廟,叫白駒寺,此寺香火旺盛,每日往來香客絡繹不絕,傳聞之前並不叫白駒寺,而是叫白露寺,當初香火一般,後來有高僧牽白駒路過此地,在此處歇腳,高僧與寺內主持探討佛法三天三夜,主持受益良多,為感念高僧指點之恩,卻一時又不知如何回報,猛然看到高僧所牽之白駒神俊異常,背駝兩箱經書依然目中炯炯有神,當下便有了主意,待高僧走後,便在寺門外鑄刻了一座白駒駝經的石像,更把寺名更為白駒寺,後來那高僧因宣揚佛法有功與世人,而被封為聖僧,國師。那白駒因駝書有功也被賜名白龍駒。主持更是對外宣傳白駒駝經書路過本寺歇腳的故事,一時間香客絡繹不絕。甚至更有外來客商都來禮香拜佛。本地官府看此情形幹脆便把鎮名直接改為白駒鎮,以方便外來客商辨認。改名為白駒鎮後經濟更是日益繁華。
此時白駒鎮內一布衣少年牽一青鬃馬行走在街道中,少年劍眉星目,雖身著布衣卻不失英武之氣,少年正是楊帆。
楊帆當日離開後一路東行,進了城後,買了身換洗衣物,付錢時才發現銀票足有五百兩之多,當下內心不免對紫悅姐姐又是一番感激。
此後又是投宿客棧,一番沐浴,歇息了一晚,次日到集市上換了碎銀,又買了匹馬,楊帆雖未學過騎馬,但卻是獵戶出身,這幾年習武後更是對力量掌控欲發精妙,對駕馭馬匹簡單了解後也是不在話下。
楊帆此時牽著馬,朝著白駒寺的方向前進。一路上,他感受到了白駒鎮的熱鬧氛圍,心中不禁對白駒寺充滿了期待。
不久,來到了白駒寺門前。隻見寺門宏偉壯觀,香火繚繞。楊帆牽著韁繩,走進了寺內。寺內有專門拴馬樁,拴好馬匹後就在寺內逛了起來。
隻見寺內莊嚴肅穆,僧侶們誦經聲不絕於耳。楊帆漫步其中,感受著寧靜的氛圍。他來到了白駒馱經的石像前,凝視著這座栩栩如生的雕像,仿佛能夠感受到當年高僧的智慧和力量。
正當楊帆沉浸其中時,一位老僧走了過來。老僧目光祥和地看著楊帆,輕聲說道:“施主,你可是為求姻緣而來?”楊帆一愣,隨即笑了笑,“大師,我隻是路過此地,進來看看。”老僧微微點頭,“也罷,一切皆有緣法。若施主有心,不妨在佛前上香,祈求平安順遂。”
楊帆謝過老僧,接過香燭,在佛前虔誠地祈禱起來。他希望自己能夠早日回到母親身邊,也希望能夠早日報父兄之仇。他相信,那一日不會太遠。
那老僧看楊帆起身後,輕輕點頭,隨後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貧僧觀施主上香之時身上有股殺意。“哦?大師竟然能看出我心中有仇?”楊帆眼中閃過一絲驚訝。
“阿彌陀佛,施主莫怪。貧僧修行多年,對人心略有參悟。不過,殺戮並不能解決問題,還望施主三思。”老僧緩緩說道。
楊帆沉默片刻,道:“大師所言有理。但有些仇恨,不共戴天!”
老僧合十道:“若是如此,施主可在寺中靜修一段時間,或許能有所感悟。”
楊帆搖搖頭道:“大師美意,楊帆在此先行謝過,怎奈我已離家多年,家中尚有母親等候,此時隻想盡快歸程,實在無心在此耽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