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後麵來改(哭)
導論
美學的曆史
1.史前期
史前考古發現間接證明“美學思維”活動。原始審美與巫術混同,但它源遠流長。
“審美”:是人類現實活動之一;它包含審美意識與審美對象;
“美學思維”:是審美意識的觀念化,它勢必趨向理論自覺形態;
“美學”:是人類知識近代分化所產生的美學思維的學科形態。
2.古代發生期
中國上古卜辭和金文中已經出現“美”字。這說明,中華審美意識的符號觀念化,最晚也可以上溯至殷商時期。
美學之父:1750年 鮑姆嘉通
現當代西方美學
(1)心理學經驗美學
關注生理與心理的經驗實證,以代替哲學美學形而上思辨。
(2)分析美學
對美學概念進行邏輯與經驗相結合的分析審查;狹隘壓縮了審美經驗,從而將美學引向形式主義。
(3)美學的文化學轉向
20世紀後半葉,美學揚棄分析美學的形式主義,返回生活實踐。如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批判、法國藝術社會學、英國的文化研究以及美國的實用主義等。
三種中國美學
1.中國古典美學
——依托中國古代文化主幹儒釋道的美學思想
2.“美學在中國”
——晚清以來中國從西方引進的美學學科
3.“中國美學”的重建
——自覺區別於西方美學的中國美學現代形態
馬克思主義美學
1.實踐人學觀,使美學成為一門現代人文學科。
“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從而把對象、現實、感性“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
2.以“美的勞動”更新了美學原理。
馬克思主義美學是基於生產-生活本身的現實審美眼光。
因此,馬克思主義美學不能僅視為一個流派,而是現代美學製高點。
審美的本質
西方思想史中關於審美本質的論述P21
1.畢達哥拉斯學派——“和諧”;
“美在和諧”:符合比例即和諧
2.柏拉圖——“美的事物”與“美本身”問題的提出
“理式”;
“美在理式”:理式世界(最真實)現實世界(不真實)藝術世界
3.亞裏士多德——“美本身”體現為“美的事物”屬性
美在完整、秩序與合適的大小
“秩序、勻稱與明確”
4.普洛丁——“理式”實體的神學化
“美在太一”;“太一”:至美的,完滿的
5.休謨——審美本質的主觀化,相對化,甚至失去客觀標準
美存在於觀賞者心裏
6.康德——主體審美心理結構論
審美是人性的一種能力(無目的性);
三大批判:1.我們能知道什麼?2.我們能做什麼?3.我們能希望什
麼?
7.黑格爾——“美理念的感性顯現”
8.分析美學——對“美的本質”問題的消解
中國思想史中關於審美本質的論述P25
1.儒家倫理文化為主幹的中國傳統文化以“人品”為中心。
“人物品藻” “充實” “氣” “氣象” “聖人”
2.道家強化著“道”對審美表象的本體意義。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 “無” “大象”即“象罔” “神人”與“至人”
3.佛教“境界”觀念強化對感性表象的超越與區別。
“境界” “意境”
馬克思的“美的規律”思想P26
馬克思將審美本質歸結於自由的勞動
“美的規律”——“自由勞動”——“人的本質”三個概念三位一體
審美的本質P31
1.就根源言,審美的本質是規律與目的相統一活動所產生的自由形式;
2.就功能言,審美的本質是能動協調規律與目的的自由活動方式;
3.就價值言,審美的本質是人的自由本質的對象化理想。
審美活動經驗
審美經驗的發生
審美經驗發生的起說:
1.遊戲說2.生物本能說3.模仿說4.巫術說5.勞動說
基於實踐—勞動母體的審美活動關係(審美意識—審美對象)的發生起源。
原始人從尖石中直觀到自己獨特於動物的人的本質時,會油然產生一種快感,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那類“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即確證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審美意識。
上述過程,既是審美意識的發生起源過程,也同時是審美對象的發生起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