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新歌劇(1 / 2)

簡述《白毛女》

《白毛女》是1945年延安“魯藝”集體創作並首演的一部新歌劇,賀敬之、丁毅作詞,馬可、張魯、瞿維等作曲。劇本故事取材於民間傳說,以“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為主題,反映了在地主階級殘酷剝削壓迫下,農民的血淚生活和反抗,歌頌人民軍隊發動群眾進行鬥爭,並取得翻身解放。該作品標誌著我國新歌劇創作的開始。

其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其在民間音調基礎上發展,創造性格化的人物主調。《白毛女》全劇主要人物“喜兒”的音樂主調基本素材來自於河北民歌《小白菜》。

第二,隨著戲劇情節和人物性格的不斷演進,對人物主調作戲劇性的發展。作曲者廣泛運用了對人物主調作板腔化、朗誦性的處理,從而創造了戲劇性強、比較完整的音樂形象。第三,運用齊唱、重唱、合唱等音樂形式,作為創造新歌劇音樂的重要手段。並借鑒了西洋歌劇在這方麵的形式手法,作了成功的嚐試。

《白毛女》將西方歌劇和中國戲曲巧妙的融合形成一種全新的歌劇樣式,即新歌劇。《白毛女》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比較成熟的大型新歌劇,在歌劇民族化,音樂戲劇化和用音樂刻畫人物上,都取得了成功的經驗,使我國歌劇創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對後來的歌劇創作有深遠的影響。該作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還被改編成京劇、川劇、芭蕾舞劇等體裁和故事片在國內外頻繁上演,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繼《白毛女》之後解放區又相繼產生了新歌劇《劉胡蘭》、《赤葉河》等。

中國新歌劇的發展

中國的新歌劇是隨著西方音樂的傳入而逐漸發展起來。五四以後,中國音樂家一方麵接受西方音樂文化,另一方麵結合中國國情和民族審美習慣,對西方歌劇體裁進行大膽嚐試,概括起來可分為三個時期

萌芽期(20世紀20年代)--以黎錦輝的兒童歌舞劇為代表

他的兒童歌舞劇有人物,情節,並在規定的情節中,為人物抒發情感設計了獨唱,齊唱,對唱,以及載歌載舞或是個人獨白的場麵等,基本具備了歌劇的主要特征。代表作品有《麻雀與小孩》《月明之夜》《小小畫家》。黎錦輝揭開了中國新歌劇發展的序幕,其創作的兒童歌舞劇是中國歌劇的雛形

探索期(20世紀30年代)--多途徑的發展趨勢

①吸收西洋歌劇形式的探索,如1925年上演阿隆·阿甫夏洛穆夫的歌劇《觀音》,是西洋歌劇的完整形式在中國的最早探索,其唱腔基本上是按照西洋歌劇的形式來創作

②改良傳統戲曲的嚐試,如在山東省立劇院演出的第一部歌劇《嶽飛》,采用中西混合樂隊的形式,以民族樂器為主體,此外還加入小提琴,大提琴,鋼琴等西洋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