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科技與自然(1 / 2)

這是一個與地球極其相似的世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人們稱其為“藍星”。藍星上的生命形態與地球無異,包括人類,動植物,微生物等等,在這個藍星上,科技的力量非常強大,其力量已經強大到足以幹預少許的自然現象。

2019年,人類的科技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計算等科技的廣泛應用,使得人類的生活幸福指數顯著提高。在麵對自然災害時,人類已經不再畏懼,而是更多地試圖通過科技手段來控製和預防這些災害。人類將這個紀元稱為“科技紀元”。

然而,在這種科技快速發展的背後,人類社會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自然環境的破壞和犧牲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大規模的森林砍伐、水源汙染和大氣破壞等問題日益嚴重,而這些都被視為理所當然。大部分人堅信科技能夠解決這些問題,他們認為,隻要投入更多的科技力量,就可以控製和預防這些自然災害。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人對此表示擔憂。他們認為,這種想法可能過於樂觀和片麵。人類應該更加注重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不是一味地控製和破壞。因此,這個世界分為了兩個派係。一個是科學犧牲派,主張為了人類幸福指標,發展科學犧牲自然;另一個是科學自然共存派,主張用科學維護自然,平衡保護自然環境。各個國家也有不同意見,分歧也由此而生。

人類在科技的推動下,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社會進步飛速,科技進步的喜悅讓人們更加自信。人類在科技的支撐下,挖掘、利用、改變自然的力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們相信,隻要他們足夠努力,科技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包括那些曾經被認為是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科技已經成為了人類在這個世界上的重要支柱,也為人類帶來了盲目的安全感。

然而,科技並非無所不能。當人類沉醉於科技的力量,忽視了自然的聲音,當他們不再敬畏自然,膽大妄為的時候,災難的陰影就已經悄然降臨。藍星上的氣候開始異常,原本規律的四季更替突然變得混亂,暴風雪、洪澇、幹旱、熱浪等極端天氣頻繁出現,生態係統開始崩潰。地震頻繁,大海嘯屢見不鮮,城市在毀滅和新生的痛苦中艱難的成長著,而這時科技的力量在這種災難麵前顯得如此無力,人類的自信也在瞬間被擊得粉碎。

就在2020年春節的夜晚,一場史無前例,壯觀且絢爛的流星雨劃過地球,降落在世界各地,大多隕石的主體墜落在深山老林,各種湖泊和汪洋大海之中,也有少量的隕石碎片墜落於城市森林之內。這場流星雨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成為了當晚的焦點。然而,流星雨所帶來的影響卻成為了兩個派係爭論的焦點。科學犧牲派認為,流星雨可以為地球帶來更多的資源,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而科學自然共存派則認為,流星雨可能會破壞地球的生態環境,對自然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