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偽帝業天下初三分,傷同虞龍氣再鎮寧(1 / 2)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是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天下的九字箴言。其中的“緩稱王”更是使明太祖得以積蓄力量,笑到最後的最強殺招。

然而,世界上沒有完全正確的真理,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如果硬要找出一個來,那或許可以被稱作“實事求是”。

上文說到,劉重萬之子劉度明與豫州義軍首領程易在各敗一陣後,接連稱帝建國。自此義軍在名義上不再是無家可歸的亂民,而是新國朝治下的合法國民,正式擁有了與烏荼相互對峙的憑借。

如此看來,提早稱帝似乎並無不妥。然而尷尬的是,劉度明與程易分別稱帝,宗辯又不向任何一方稱臣,反倒使得義軍勢力板板正正地分裂成了三塊。

事實也正如此,烏荼國內的一些小股義軍勢力,大部分選擇歸附三人之一,小部分嚐試自立,後來也基本都被剿滅。

到了舊曆1267年,大陸上形成了以冀州宗辯、揚州劉度明、豫州程易三大勢力與烏荼分庭抗禮的局麵。不過目前的義軍仍然隻有自保之力,很難主動出擊。

在此期間,義軍與烏荼爆發了兩場不大不小卻十分重要的戰役,分別是舊曆1265年一月,宗辯與烏荼將領浞滅經在黑石峽穀的遭遇戰以及舊曆1266年九月,劉度明親征攻打積孜。兩戰皆以義軍撤退、雙方協議停戰收尾。

之所以說這兩場戰役不大不小,是因為它們都隻持續了一月不到,死傷兵卒隻有百餘;而它們又為什麼是極為重要的呢?這裏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韓郅。

沒錯,就是誅滅了邙國末代國君韓祝的那個大將軍韓郅。

韓祝死後,韓郅並未第一時間稱帝,而是以大將軍的身份,聚攏起一些舊部,與烏荼進行殊死抵抗。然而接連幾次大敗後,韓郅還是選擇了投降。

韓郅的屈服成了壓倒邙國軍隊的最後一根稻草。此後,邙國正規軍如同山崩一般倒戈相向,使利嚳僅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徹底肅清了邙國的殘餘勢力。

或許韓郅自己都想不到,當年因為自己的一念之差,就葬送了邙國的國運。他更不會想到,僅僅過了不到兩百年,烏荼的國運也同樣因為他的一句話而迅速衰落。

韓郅當年投降後,其所屬的軍隊也基本都跟著一同歸降。麵對這支近十萬的軍隊,靺鞨族貴族一時犯了難。

利嚳主張“複項羽事”,將十萬兵卒全部坑殺,也得到了一些貴族首領的支持。然而大部分貴族首領還是認為“國疆未定,不宜大興殺戮”,主張以“和平手段”使其歸化。

就在雙方爭執不休時,降將韓郅自請“戴罪立功”,隻領六千精銳,助烏荼平定中原。其餘的九萬兵卒分別交由靺鞨族的六個部族首領統領,以“什伍製”逐步安插靺鞨族兵士加以控製。

靺鞨族采納了這一建議,卻也沒有完全采納。六千兵馬是給了,卻有一半是老弱殘兵,結果不到兩個月,韓郅兵敗身死。

韓郅死後,利嚳將九萬兵卒分為了九個營,每營設總兵、善士等屬官十幾人到幾十人不等加以管理。之後又用了半年的時間,用盡各種辦法徹底將這支軍隊“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