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父說笑了,實在是國事纏身,這才沒能來拜見,倒是希望兩位嶽父見諒。”王旭客氣地說。
本來他是不用叫蔡邕和王允嶽父的,因為兩人的女兒都是他的妾,並非妻室,隻是他一直都是這般禮敬,妻妾對他來說,並沒什麼分別,這一點,也是全荊州的人都知道的。
“哈哈哈……回來就好,回來就好,子陽忙於國事,理所應當。”蔡邕樂得合不攏嘴,這兩年他也是擔心壞了。
說著,又隨意地笑問:“對了,子陽怎麼有空到學曹來?這還是你第一次過來吧!”
王旭笑笑:“此來學曹,乃是為了商議些事情。”
“議事?”蔡邕與王允疑惑對視片刻,才不解地說:“學曹從未有半點差錯,至於軍國大事,這裏的人早都不聞不問,不知子陽欲商議何事?”
“學曹乃學者聖地,來此當然不是商議軍國之事,是想說說育人授學。”
王旭也不欲多廢話,頓了頓,便直言道:“如今荊益二州文人興盛,學堂遍布,本是好事,可我卻聽聞如今學堂少年,連百斤之石亦難抱起,擔心大漢之人由此衰弱,所以打算今後將學堂,改為文武院,既教文,亦授武,任由學生自行選擇側重,不知諸位以為如何?”
“此議甚好!”
本以為會有人反對,沒想蔡邕、王允、劉表、劉璋四人都是立刻點頭。
蔡邕回說:“我大漢之人,無論文武,都要習武強身,此乃興國之道,隻是這般公開的傳授武藝,從古未有,各家絕學也必然不願公之於眾,我們傳授什麼呢?”
王旭略一沉凝,隨即擺擺手說:“這個我來想辦法,既然大家都覺得可行,那便立刻著手執行,此外還有一點,我希望設立一所專職培養將領的學堂,類似太學那般,但不僅是培養優秀的少年,還要讓將領也能去進修。”
“這個好辦。”蔡邕笑著說:“我這幾日便尋找適合的地方,將其先初步建起,以後再逐步修繕,隻是不知子陽意欲取個什麼名字,我也好令人先刻好牌匾,將門麵撐起來。”
“嗯……我看就叫東青院吧!”王旭隨意取了個名字,便轉而說:“可這學院建立,必然需要非常精通軍事的老師,一時半刻不好找,恐怕要勞煩兩位嶽父和景升、季玉,由你們先暫時撐著了。”
“誒!不,不,不!”
除了劉表,蔡邕、王允和劉璋立刻擺手。
蔡邕說:“子陽,我們幾個,除了劉景升,其他都不適合教授戰陣之道,恐要誤人子弟。”
“是啊,蔡公說的是,屬下編修古籍,編纂書籍,教授文學和諸子百家還行,行軍戰陣,那可真是有心無力。”說著,劉璋滿臉苦笑地接道:“王將軍!屬下那點本事,你也是知道的。”
“呃……”王旭皺眉沉默,很快便轉移開話題:“那該如何處理此事?你們若都教不了,學曹的其它大儒恐怕也教不了,至於再下麵的屬官、小吏、學堂領事、老師就更不行了,該去何處尋到合適人選?”
“那是當然,學曹整個曹屬內,現在全都是些儒士,經史子集倒背如流,可懂戰陣的真不多。”王允接過話去,想了想,卻是奇怪地問道:“可子陽為何要在學曹找這些儒士呢?不是有最合適的人選在外閑置嗎?”
王旭以為他說的是荊州的文臣武將,當即搖頭:“荊益二州文武皆有大用,當今天下未定,不敢這般派任!”
“誒,年輕人耽擱到授徒上,當然有些可惜,可那些個老家夥,全都無心出仕征戰,如今他們又閑得無趣,這不就正好合適嗎?說服他們進這學曹應該不難。”王允奇怪地說。
“老家夥?誰?”王旭滿臉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