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後,“無盡”號帶著詳盡的水藍星係資源分布報告及部分采樣,返航藍星並停泊在“天宮”星際空港,所有船員除必要值班外其餘人員都回歸藍星休整放假。
兩年後,依托此前初稿以及火星調查報告,有關火星開發的終稿方案開始啟動編製。
整個火星改造需要克服三個難點,分別為重建磁場、地表升溫以及調節星球氣候。
初稿中,由於缺乏火星地表的詳細數據,按最初計劃,計劃從小行星帶捕獲多達百顆大質量高密度的小行星,通過合理的數據模型,多角度衝撞火星,從而達到激活火星地核的目的,最終使火星產生磁場。
但現如今,該方案已經基本毫無可能,由“無盡”號帶來的詳細情況顯示,火星地核深處由於某種未知原因已經徹底停止轉動,內部已經完全停止運動,從而導致無法產生磁場。
除非通過鑽探直抵地核處,找出最終原因後直接對地核進行幹預,否則無論使用何種方法都無法實現火星地核的再次轉動。
也因此,目前科學家們重新模擬了兩種新的方案,同樣能夠達到磁場的作用:
一為在水藍星與火星間放置超導環,從而限製太陽風的暴露並使其遠離火星。它將作為避難所,保護火星,減少數倍的輻射。而這個定位環的最佳位置就是它們之間的拉格朗日點。
二則為直接在火星赤道中修建一個超導環“擁抱”火星,並在其周圍創建一個人造磁層,更類似於火星磁障。
雖然這種方案更接近於星球自行產生的磁場,但由於整個人造物需要覆蓋住整個火星赤道,建造難度及建造成本會更高。
至於後麵的地表升溫以及調節星球氣候,反而不算什麼特別難的事,。
前者地表升溫有三種方式可供解決:
第一種是在火星的近地軌道上,放置一麵直徑為 250公裏的軌道鏡,重量約為 200000 噸的聚酯薄膜盤,將陽光直接反射到火星表麵對其進行加熱。
第二種是在火星上建造大量的氯氟烴、甲烷、氨、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工廠,這些工廠產生的溫室氣體能夠起到持續加熱火星大氣的作用。
第三種則是在太空中捕獲含氨量較高的小行星或者大塊的隕石,並將粒子引擎發動機安裝到上麵,改變小行星的方向以撞擊火星,撞擊時釋放出大量的氨和水,而由於氨也是高效的溫室氣體,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給火星加熱的作用。
後者,則可以逐步移植合適地球植物,逐漸將火星大氣調整成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
當然了,首要還是得先搞定第一個星球磁場問題,不然在怎麼進行計劃都是白費。
...
而由於全民參與外太空資源開發,整個月球背麵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及其周邊地區的,能夠簡單開采的資源早已如蝗蟲過境般的被相關民眾所開采,即便是將提煉後的殘渣對其進行了回填。
較之此前,月表位置還是整體降低了約10米的。
現如今,月球開采大隊已經逐漸覆蓋整個月球背麵並向月球正麵靠攏...
三年後,呆島的開發工作已經進入到了掃尾階段,目前正在做最後的細節改造提升。
再過不久,“棲息”裝置的覆蓋範圍將會將這裏挪出,而呆島也將在離開藍星八年後,首次進入藍星民眾麵前。
屆時,這裏將成為北華國唯一對外開放城市,而其他城市,則依舊處在“棲息”裝置的隔離保護之下。
不過,此事,目前除北華國國內人所知曉外,暫時還無人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