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期,沒有貧富差距,大家生活的標準就是生下來,活下去。每天都是勤勤懇懇,起早貪黑的在田間勞作!
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隨著幾聲嬰兒的哭聲,一個新生兒就此出世。由於知識水平有限,通常新出生小孩都是按順序加姓命名的,由此王二娃開啟了人生旅途。
在王二娃出生前,王爺爺家有七個子女。王爸和王媽剛結婚不久,由於子女多,成家以後都會“分家”,就是由上一輩的人把財產分配給已婚子女,讓他們自力更生。王爸有一個哥哥(王伯),讀過初中,算是知識分子,所以全家人更偏愛王伯一些,在隨後的分家中也占據了一定的優勢。
王爸王媽和王二娃就在地地道道的農村開啟新的生活,白手起家就是當時的生活現狀。當時的收入來源主要就是種煙草,每天很早王爸王媽就會去很遠的地方背煤,到家了天才亮,把王二娃喂飽了哄睡以後,兩人繼續去田間耕種。直到中午才回來,王爸喂養豬和牛,王媽就一邊背著王二娃,一邊做飯吃。待到小朋友吃飽了睡了之後兩口又去田間勞作,直到傍晚!長此以往,日複一日的重複著這樣的生活。
三年過後,王二娃多了一個妹妹,兩人可以在家相互有個照應。大家的生活還是沒有多大的變化,區別就是誰家的地多一些,孩子有幾個。王二娃已經長成了一個可愛的小朋友,王爸迫於生計外出打工,家裏就剩下王媽一個人帶著兩個小朋友,早出晚歸的辛勤付出。都說人生最大的財富莫過於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沒災沒病便是福。一天媽媽還是照常在外勞碌,回到家才發現王二娃在牆角睡著了,妹妹也趴在哥哥身上睡著了。媽媽放下背上的擔子就去把小朋友抱起來放床上睡覺,當雙手碰到哥哥的額頭時才發現王二娃發著高燒,手足無措的媽媽就像丟了魂一樣,當時腦子裏麵隻有一個念頭,趕緊去醫院。簡單急促的和婆婆說了一聲幫忙看一下妹妹,也顧不上婆婆答不答應,就背起兒子往縣城跑。那時候的縣城都還沒有沒有電話,沒有汽車,從家到縣城醫院有十多公裏的路,又是在晚上,以現在的生活水平都不知道王媽是怎麼做到的,唯一的解釋就是母愛吧!不知道走了多久,在路上遇到回家的村裏人,看到背簍裏的孩子,擔心的說了一句,怎麼燒成這樣,不曉得娃兒挺得過來不。這話讓忙碌了一天的媽媽都忘記了疲倦,也忘記了自己隻吃過午飯。到了醫院以後,醫生都下班了,隻有幾個值班的護士,護士過來看到孩子的時候都嚇了一跳,兩眼血絲,鼻血都燒了出來。著急的媽媽用哽咽微弱的聲音問到,醫生,我該怎麼辦,你們幫幫忙吧!得到護士的回答卻是,我們隻是護士,醫生都下班了,我們也沒有辦法,明天再來吧。媽媽眼裏的淚珠在微弱的燈光照耀下在眼裏打轉,緊緊的把孩子抱在懷裏,想哭出來的力氣都沒有,多想身邊有個可以商量的人,說句話都變成了奢望,可能隻有感同身受的媽媽才知道當時王媽的無助和無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