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鎮一年一度的采青會即將開市了,整個鎮子的上空都飄散著一股淡淡的茶香味。
而鎮上的瓦房上爬滿了青綠色的攀藤,外麵青一色的青灰色土牆,如此倒與那茶餅的色澤極為相似。
在整個鎮子的中心,供著一尊石頭坐像。此人像頭戴高冠,著交領衣,雙手捧一書卷,盤腿跌坐石頭案幾前。而那石案幾上擺有石瓶,石臼,石渣鬥,石風爐等物。
此處供奉的正是那茶神陸羽。
說起那茶葉本就是那神農氏嚐百草時,放置於袋中用於解毒之物,倒不是什麼稀奇之物。
原本也不被平民百姓所喜歡,因為它既不能充饑,又不能解渴。而且六朝之前,大都采用的是粥茶之法。煮茶就如同煮那菜湯,再添加些蔥、薑、棗、橘皮、薄荷一起煮,那味道真是不可言說,也就是上層那幫風雅人士才會喜歡。
到了南北朝時期,那南朝人倒是極好飲茶,而北朝人不好此道,還嗤笑之。
後來佛教大興,有某位禪師見學禪的眾人困頓幹渴,便給他們飲茶解困。眾人仿效之後,飲茶之道才漸漸成了風俗。
至唐人陸羽寫下那《茶經》一書,飲茶之道才慢慢掀開新的篇章,普及到了平民百姓。同時逐漸將以往那粥茶之法,改成如今這點茶之法,同時對於茶末的處理也日益精細。
前朝王安石在《議茶法》中就說過“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可見如今茶業的日益興盛,而茶也成為平民百姓的日常必需品。
前朝梅堯臣有詩曰“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事學春茶”。此地人人以茶為生,自然鎮中茶人便以那陸羽像供奉祭祀。
最近這段時日,鎮上的各家各戶都在忙著趕製今年的第一批春茶。
那稚齡小童待在小爐前,專心照看著火;
家中的男人則將蒸製後的茶芽反複榨製,去除其中茶汁;
女人則將昨夜榨取過的茶團置於盆中反複研磨著,使它滑膩均勻;
而家中老人則將那處理過後的茶糊糊添加些獨門的配料,比如那龍腦,香料及米粉等等,製作成茶餅。
這製茶的每個步驟都是極耗時間與力氣的,但鎮上居民世代製茶,每一步驟早已了熟於心,所以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而那些外地過來采買的茶商,可是早就趕到這個小鎮裏。他們在每戶茶人門前的攤位上逗留著,小心地捧起那茶餅品鑒著,久久不能離去。
這人一多,就使得鎮上的街道格外擁擠不堪。車馬聲,小攤販的叫賣聲,孩子們的喧鬧聲,充盈著整個小鎮。
鎮上的酒樓茶肆,黃昏時分總是熱鬧非凡。
那茶肆內有女師撫琴奏曲甚是美妙,吸引眾多賓客駐足欣賞著。
而酒樓中近日來往的客人甚多,那店小二又要端菜,又要忙著收拾,忙得是焦頭爛額。
再往前走幾步便是那勾欄之處,有幾個妙齡女子在門前揮著手中的帕子,笑臉迎人。看著是人前風光,倒是到了夜深人靜時都會暗暗哭泣。畢竟這連年戰亂,多的是那賣兒賣女之人,到了這種地方,也隻能苦熬著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