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尾聲(1 / 1)

之後,學校裏類似的事情在繼續上演著,幕開幕落,隻是每次的配角總是不一樣而已。

那段時間,大家太忙著去打掃有關牟校長的角角落落,也太忙著去牽連牟校長的枝枝蔓蔓,教學似乎隻是一個堂而皇之爭鬥的理由而已,已經鮮有人去關注了。

聲名掃地的老米倒是氣定神閑地研究起了《白石縣誌》,並頭一次認認真真地了解了水灘以及水灘中學的曆史。

“紅邑,自漢唐元宋以來,逼近羌渾,人口寥落。”

“萬曆27年,曾在此設堡,曆史上曾為邊陲要塞,軍事重地。”

“清乾隆四年(1739年)設白石縣,駐所紅山。”

“紅山,因村北有一紅石山而得名,又因村中有一眼細泉,水質甘甜綿潤而名甜水灘灘。後幹涸。解放後更名水灘。”

“水灘中學,原名紅石書院,清乾隆41年,翰林祁鈺善創建並立碑紀念,碑文強調文化教育之重要。鹹豐四年,由縣丞陶鑒籌款改造,並更名為德馨書院,擇品學兼優之師,朝夕訓課於其中。清同治時,戰亂頻繁,書院停辦,並遭嚴重破壞。1915年,餘敏茹留日歸來,出資在原址上創建紅石高小。1961年,設初中部,更名為白石縣三中。1984年,更名為水灘初級中學,小學部撤出,在本校址西北方200米處新建水灘小學。”

金戈鐵馬,斜風疏雲,山泉嗚咽,書聲琅琅,水灘的曆史並不寂寞,老米放眼窗外,藍天幹淨純潔,白雲悠然自在,一顆心便如被山泉水衝洗過一樣澄明清練,寧靜無比。

一晃就到了九月份,一年一度的教師節表彰大會正在隆重舉行,比往年更熱鬧,也更有看頭,隻是有些物是人非罷了。

尕周如願以償調進了縣城;馬芸借調到了人事局;窩窩也想走無奈提著豬頭找不到廟門,隻好服從安排,和另一位生了病但請不上假的老化學老師三班倒負責看大門;陳自靳和周藍宇被以“教學能力差”為由發配到了偏遠的山區小學;張嘉亮成了女生宿舍的樓管;曾紅月考上了市裏的公務員——情願的,不情願的,豁拉拉一下走了近二十個,劃拉去了水灘中學近三分之一的老師,創下了水灘中學有史以來老師調動的最高紀錄。

不過,這又有什麼關係呢?鐵打的學校流水的老師嘛!聽說牟校長向縣裏一下子就要了三十個新老師——

那不,台上戴著大紅花的姚花花,此時正緊挨牟校長坐著,一窩大奶在低領黑色蕾絲衫下麵驕傲地高聳著,不時地顫一下,那是她正體貼地為牟校長撫平被風刮起邊角的講稿。

她現在已不再是一個普通的英語老師了,而是地位僅次於陸良的工會主席兼團支部書記。

隻是,在水灘中學,除了牟校長的咳嗽聲,還有另外一種比打更更準的聲音,就是姚花花夜半兩點出入校長辦公室哧溜哧溜的拖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