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林子大什麼鳥兒都有,你說那廝是不是也是個穿越人士?落了單?”雖說離開很遠了,被震撼到的木雨還是禁不住調侃道。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高手在民間。此人端的是眼明手快,難怪稱‘善端視’。”宋清可也是為剛才看到的一幕讚不絕口。
“讓周隊見見他,說不定就入夥兒了。”木雨興致頗高地開著玩笑。
“金手箭可不靈,周隊需要的是金手槍。”唐雷也插話打趣道。
金手箭的故事情節取自宋末元初周密的《癸辛雜識》,這是本筆記類的書,記錄了唐宋一些瑣事雜言,遺聞軼事、典章製度,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熟能生巧的奇人異士曆朝曆代比比皆是。
轉過巷口,前方出現了一群人,聚集在空地,人頭攢動,又有熱鬧可瞧了。
愣是沒擠進去,在人群中踮腳一瞧,中間有張六尺正方的大台案,南邊站著一位緊身湛藍錦袍,外罩狐皮半臂(馬甲)的中年男子,袖著雙手,這身行頭在當時就是有錢人的裝束了,對麵卻是站著兩位頭戴儺麵具的人。(攤俗文化在宋時很盛行,尤其是戴這些個青麵撩牙的鬼神麵具,進入十二月後就有驅攤鬼活動,俗稱“打夜胡”,搞得跟萬聖節一樣,金庸先生宋代小說裏就有三個特能打的牛人戴著麵具縱橫江湖,所以宋人自是見怪不怪。)
木雨細細地打量一番,頭前的那個麵具似是“鍾馗”,靠後那位似是個“壽星”。
台案上有隻青花大海碗,隻見“鍾馗”從碗裏取出七枚鋥亮的銅錢,雙手護住,上下顛著,似是在做準備。
盦錢,他們肯定是盦錢,又叫跌成、拾博或跌博,以銅錢為賭具的博戲,在上半部第七節我們講過,這就是風靡一時的關撲正宗,宋元話本小說和雜劇裏有都有過細致地描寫。
這些個專製的小銅錢叫做“頭錢”,無字的背麵叫做“快”,有字的一麵叫做“叉”,一個至八個皆可撲,用三個錢博的叫“三星”、四個錢叫“攤”、六個錢叫“六成”、八個錢叫“八七”。
關撲的玩法大致有兩種,一種為一次定輸贏,雙方各自認定錢的一麵,盦出哪一麵朝上或朝上一麵的錢枚數多,即獲勝。另一種是規定盦出某種花樣一排列組合,雙方輪流盦,先盦出者勝。常見的關撲花樣有“渾純”,即“字”或“幕”的一麵全部朝上,又叫“渾成”。另一種叫“背間”,就是“字”和“幕”各一半,互相搭配。
好奇的木雨趕緊向旁人打聽,果真是在盦錢,莊家就是那個穿狐皮半臂的中年男子,撲術很是厲害,傳說中的“關撲漢”,“以十指上起家,致中人十家之產。”人送諢號“孟關撲”。
哦,原來是個職業選手,那對麵的“鍾馗”就是撲賣之人嘍。
“案上未見有錢財和物件,那二人在撲何物?”
“撲人!”
“撲人?這光天化日之下,敢撲人,沒有王法了麼?”
“孟關撲的使女,民籍和文契俱在,輸了便說是送的,官府都奈何不得,百姓又能說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