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初到地方,難以掌握軍隊,手下軍官又不服他,對於命令陽奉陰違。他本人還是希望能夠力挽狂瀾的。
而衛長官又是國府內少有的幾個擅長打逆風仗的指揮官。
奈何他拿到的作戰圖太被動了,經過了陳辭修之後,關外戰局從火坑變成了火海,沒有人可以脫身其中。
跳火坑這種事情可能屬於國府的傳統,杜光亭跑路的時候,已經反複申請過援兵。
沒人願意接手這個燙手山芋。
結果陳辭修來了。
現在陳辭修跑路了,衛長官又跑過來接力,似乎非要在火坑裏找水,找那個不自在。
基於當前局勢,他做出的判斷是死守城池,與101部隊僵持。
能夠用40萬部隊牽扯70萬東北野戰軍,剩下的聽天由命了。
若是關內能夠迅速結束,集中兵力可以緩和關外情形。
如果是關內都歇了菜,他再怎麼折騰也回天無術。
野戰軍不是擅長圍點打援嘛,隻要我不支援,就不會被圍點打援嘍。
解決問題的方式很簡單,那就是不製造問題。
該說衛長官破罐子破摔呢,還是說他別有用心。反正兵力進一步收縮,囤聚在重要城市內,相互之間也不管不顧。
這時候老頭子坐不住了,認為關外不能繼續打下去了,抓緊把兵力往錦州調,找機會撤入關內。
而且楚雲飛把平津地區讓了出來,他已安排七路半的兵力搶占平津重要路線,貫通山海關,令東北主力撤出來。
最高長官的意思是撤,但衛長官的意思是守,務必守在奉天。
已經打不了野戰了,出城就是死,這時候往錦州撤,可能保留一些兵力,但主力絕對會大受損失。
老頭子一連幾通電話,電話不通以後就發電報,命令衛立馬組織部隊撤向錦州。
撤退,為什麼不撤退。
從奉天撤退到錦州,一切都可以操作,為何幾封電報下去,毫無動作,毫無反應。難不成衛投了敵軍?
人在金陵心慌慌,突然發現自己的命令不管用了,給老頭子急得夠嗆,氣的也夠嗆。
從戰略角度而言,撤退到錦州確實是比較高的抉擇,關鍵是誰來執行。
誰有勇氣出城,帶著關外三十多萬精銳部隊撤向錦州。
以目前低劣的士氣,怕不是一出城直接跑丟一半。
還沒打,估計軍隊就跑光了。
不撤退補給怎麼辦?
堅守大城市的決策一下,周邊路線被野戰軍切斷,公路鐵路阻斷,糧食如何運過來。
就算是空投?得耗費多大的人力物力。
衛長官拍著胸脯保證,自己可以解決後勤問題。待部隊在奉天休整一番,調整一下士氣,便可以著手安排撤退。
既然如此,老頭子也沒好辦法,先這樣試試唄。
衛還是挺有信心的,不僅找自己曾經的舊部過來接手軍隊,還拉攏之前被杜、陳兩人排擠的軍官。
以此來增強對部隊的掌控力。
同時又借著麵子,跟老美那邊申請援助。
本來斷了援助的白頭鷹,看東北局勢不對勁了,也找了個台階,願意幫忙運輸物資,同時可以補充10個師的美械裝備。
這樣在衛的調整之下,東北果軍恢複到了55萬兵力,尚有一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