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進江東的各路人馬都在勢如破竹的進擊,唯獨水軍方麵壓力最大,尤其是廬江的太史慈,由於趙雲已經攻破會稽,魏延也順利進入曲阿,所以高順便讓太史慈放鬆了對蕪湖和虎林的進攻力度,如果內陸取得進展,水路則會不戰而退,沒必要再消耗太多的兵力!
固然高順采取的方法無疑是最正確的,讓東吳最有優勢的水軍發揮不出實力,周瑜和主力又被牽製在長江一帶,趙雲他們率領的人馬便會更加輕鬆,但太史慈卻真是苦不堪言!
他的水寨本是在廢棄的濡須港上遊安紮,太史慈除了必要的指揮,其他時間都在廬江城與高順等人相聚,但這一月以來,已經不見了太史慈的蹤影,他早就搬到水寨之中去了!
由於水軍統帥周瑜的從容調度,就算趙軍的戰船占了優勢,但周瑜一心死守,要想不付出一定的代價,是很難攻破長江防線的,此時火藥還不能大量裝配,在諸多計謀都被周瑜識破之後,唯一的辦法便是強攻!
而恰在此時趙雲的大軍輕易取了南郡,樂進又用計取了會稽,進攻江東的陸路已經打開,而趙雲的三十萬精兵都是步兵和騎兵為主,可謂占盡優勢,這樣的情況下,水軍方麵的進攻便逐漸放緩,於是太史慈便苦不堪言了!
雖然高順讓他的水軍暫緩進攻,但他背後可是有四十萬的陸軍在等著過江呢,從去年一把火燒了濡須港之後,張遼等人率領的人馬便全部駐紮在江北,先是千呼萬喚、引頸以盼的等待他的水軍到來,再是興致勃勃的等著水軍大勝,殺過長江,占領江東!
但結果卻出人意料,東吳的水路防守十分嚴密,基本沒有漏洞,連荀攸和徐庶等人都基本束手無策了,無論你多麼精妙的計策,周瑜就是不肯上當,死守港口,以不變應萬變,最終成了僵局!
這也非太史慈矜功不利之過,但張遼、夏侯惇等人可不管這個,他們至今已經等候了將近一年,整日裏在江北喝風,最終還是沒有踏上江東之地,更主要的是,眼看江東不保,他們連作戰的機會也基本要沒有了,趙雲有三十萬大軍,文武俱全,而東吳最多也就三十萬兵力,一半的水軍還被牽製在沿江,趙雲豈有不勝之理?
眾人不敢說高順放緩水軍進攻有錯,紛紛找太史慈訴苦,或明或暗的指責他出站不利,要是前幾月就攻破蕪湖或者虎林任何一個港口,他們便能順利渡江,在趙雲之前殺入江東之地,此時說不定已經攻陷秣陵了!
實在受不了那麼多人找他“談心”,甚至前來“友好切磋”,太史慈應接不暇,苦不堪言,隻好逃出廬江城,幹脆搬到水軍大寨去,惹不起,我還躲不起麼?
此時江東的消息已經傳來,趙雲兵分三路,魏延據守曲阿,隻要趙雲方麵一路人馬取得突破,東吳的防守陣勢便會崩潰,距離覆滅也就在彈指之間!
普天之下,除了江東硝煙四起,其他各州郡都十分平靜,如火如荼的重建、改進生活正在進行當中,雖然還算不上盛世景象,但高順的名聲卻是有口皆碑,一片稱頌!
就在所有人都注視著江東的時候,忽然從並州傳來的一個消息引起了高順的警覺,匈奴單於於夫羅病故,單於繼承人本是劉豹,但左賢王欒提呼廚泉卻早已謀劃多時,率先一部繼承王位,與劉豹決裂!
於夫羅的匈奴部本就為南匈奴,與北匈奴各守其地,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又有高順暗中支持,總算有了起色,打過了陰山,與北匈奴有了抗衡之力,但此時卻再次發生內訌,一分為二,實力大損,預示著北方將再次動蕩!
“異族動亂,須當未雨綢繆!”高順看罷消息,深吸一口氣,中原即將平定,沒想到外圍又要再起烽火,這一次戰火卻隻能燃燒在大草原上,斷不能讓其蔓延到並州境內!
荀攸點頭道:“陛下所慮甚是,防患於未然,劉豹胸無大誌,呼廚泉狠辣果斷,雙方決裂,北匈奴自會乘虛而入,其覬覦中原已久,河套地區將將進入正規,萬不可再遭破壞!”
河套平原的開發,不知道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光是遷徙和百姓的安置,就足足曆經三年之久,田地、水利的開發就更不用說了,這兩年終於滿足自給自足,有部分餘量供應了,如果被這些匈奴人破壞一番,那可是前功盡棄,十幾年的努力化為泡影!
徐庶言道:“並州此時雖然安穩,然此事非持穩之人不可擔任,陛下宜早做決定才是!”
高順看完情報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有了決斷,見荀攸和徐庶的意見都與他相同,便道:“江東已然攻破,此處戰事無需這麼多兵馬,就讓文遠先回雲中主持大局,兵馬隨後向北調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