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鄴城文試(1 / 2)

一場秋雨,天氣轉涼,枯黃的葉子落了一地,遠遠望去,一片令人沉醉的顏色,鄴城周圍多楓樹,遍地紅色,絢爛奪目,在斑駁的城牆下,交相輝映,厚重與美麗共存,讓這座雄城更添幾分曼妙姿色!

城外的大棚裏已經住滿了前來參選的青年,他們或有一腔熱血,或抱著試試運氣,情形各不相一,如今的漢家天下,還是一貧寒人家居多,尤其戰亂之後,讀過書的,報國無門,他們不認識什麼名士,更無人推薦,隻能韜光養晦,或明哲保身,或自怨自艾,好不容易有了這次機會,稍微有些本事的,都想來碰碰運氣!

大棚足夠五百人日常所用,基本上人滿為患,不過也算是在田豐的預料之中,雖然做了宣傳,但高順的名氣從本質上來講,其實是不如劉備的,能來這麼多人,已經很是滿足了,這些僅僅是沒有身份的貧寒學子,城內還有許多所謂的名士,客棧也已經人滿為患,粗略統計了一下,大概能有一千兩百來人!

形形色色的人流,每日裏在城門進進出出,有的甚至連守軍都混的麵熟了,兜售生意的也不在少數,叫賣聲此起彼伏,甚至連那些久居深閨的少女,也打扮得花枝招展,三五成群的走出來,賣弄風姿,或許能夠博得哪家公子的青眼,想這一段浪漫的故事!

文試已經舉辦兩次,通過篩選,留下來的都算是佼佼者,高順並不想養著一些隻懂讀書認字,卻一無是處的書生,這種人,隻好打發他們回鄉下開個私塾,也算是為大漢育人做些貢獻了!

第三次考試,則是由應試者自行選擇方向,分為謀略、政事以及匠作,當然之前淘汰的人裏麵能有一技之長的也在另一邊被考核錄用,這一次留下來的,重新分出匠作,正是為了選出一些精英來!

一百多人中,政事最多,匠作僅有十八人,其餘的則為謀略,擅長行軍布陣,或者奇謀算數,都包括在內,而政事,則包括繁多,專門由繁欽和許靖等人考核,這也是在預料之中,畢竟參謀人選是最難得的!

分成三類之後,各自有人帶到了不同的地方,匠作人數少,帶到了工坊,那裏可以讓他們動手操作,每個人都能展示自己的技能,是最好的考核方法!

考核政事則先由許靖依照當地名士的品評核準,再詢問來人資曆,從各個方麵給予考核,加上其他幾位考官詢問,最終還有一紙考卷,最後綜合評估這個人的能力,通過前兩輪的篩選,發現那些貧寒之輩中的確沒有多少人才,可謂鳳毛麟角,畢竟條件有限,除非真的天資聰慧,稟賦異於常人,才有可能脫穎而出,對於這為數不多的未經品評的人,則由繁欽等人品評,再加入考試!

選則謀略的僅有七人,果然是人才難得,畢竟行軍布陣,參謀作戰,都需要真才實學,或兵法或陣法,你總要有些本事才敢選這一方麵,不像政事,有了品評,再加上自己平日所見所聞,引經據典,便可以高談闊論一番,論及軍事,若是自己不懂行軍布陣,就算能將所有戰事倒背如流,也起不了任何作用!

這幾人自然也是高順特別關注的,他穿著普通的士兵鎧甲,當作侍衛站立一旁,看郭嘉和徐庶、法正三人與這些人論戰!

這幾人中,高順已經有了定論的有兩人,甚至不用郭嘉他們考量,高順也不打算放他們離去,因為他們的名字叫司馬懿、龐統!

司馬懿高順從來到這個時代便已經關注了,因為司馬家就在河內溫縣,司馬朗如今便是河內太守,司馬懿跟隨名士胡昭在陸渾山學藝,胡昭的隸書此時已經天下聞名,與鍾繇齊名,胡肥鍾瘦,有“鍾氏小巧,胡氏豪放”之評價!

《龍城月讀》有一期便是刊登了胡昭書法,這還是鍾繇在河內任太守之時請胡昭手書的,要不一胡昭的性格,斷不會做這等所謂的沽名釣譽之事!

司馬懿麵目生的有些偏瘦,臉上那一雙眼睛最引人注目,眼窩稍微有些深沉,眼睛淚腺處稍微有些細長,目光看起來十分沉穩,完全於他不到二十歲的年紀不相吻合,司馬懿是司馬防的二公子,自然有大家公子的風範,加之胡昭的交到,舉手投足之間,都流露著一股自信,而且是很讓人認同的自信!

高挺的鼻梁,微薄的雙唇,也是一個美男子,不過的確有些狼視鷹顧的樣子,不過此時還年輕,這種氣質並未流露出來,要是高順不知後人對司馬懿的評價,也不會注意到這一點!